媒体报道

上观:上海建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壮大

日期:2020-05-25     点击量:

今年5月份,上海建工集团海南区域总部“晋级”法人单位,成为海南本土企业。何止海南,上海建工的步伐已经走遍全国,完成从结缘当地到扎根当地的梦想。

诞生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开放开发浦东中壮大,又在全国化步伐中,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一路走来,国家战略成为上海建工迈向全国的灯塔,又在其中发展壮大。从一家地方国企,成长为中国建设行业龙头企业;从地方性工程承包商,逐步转型为全球一流的建筑服务商。旗下“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协同联动,为客户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业务蓬勃发展,积极服务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建设“美丽中国”。2019年,上海建工营业收入2054.97亿元,同比增长20.49%;净利润39.3亿元,同比增长41.38%,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继续位列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9位。

“找准企业自身定位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点,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我们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更大。”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认为,在贯彻上海市委提出的“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要求,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中,上海建工正成为当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链合力,不断实现机会升级、挑战升级、能力升级,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对接 大战略

走向扎根全国,服务国家战略,根植在上海建工的执行力、诚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中。1953年,前身上海建工局在建设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成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进入城市建设高潮,上海建工在机遇中奋进,使得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批地标性工程落地。

筹备上海世博会时期,上海城市建设进入新一轮高峰期,市场趋于饱和。深思熟虑之后,上海建工加快“走出去”步伐,从2007年开始正式走向全国。围绕全国布局、服务全国目标,上海建工依托一系列重大工程,从地方性建筑承包商逐步转型成为全国大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截至目前,上海建工的项目遍布31个省(市)、150多座城市,承接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达到近百座。

走得深,走得实,如何走得稳?品质与人才是核心。

强大的建造能力是发展基石。以品质拓市场,以服务赢口碑。上海建工成功建造了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迪士尼乐园、昆山中环线、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等为代表享誉国内外的一系列“超级工程”,多次刷新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的纪录。在超高层领域,中国目前超过600米的两栋建筑,中国第一高楼632米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第一高塔600米广州新电视塔,都出自上海建工之手。

保障转型发展、推进全国化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是第一动力。在队伍结构调整方面,上海建工从劳务密集型向技术和管理密集型转变,储备了大量人才。目前共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国家级设计大师,拥有24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200多名博士,具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员工超过3100位。

建立“中央研究院”模式的两级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工程装备、建筑构件、钢结构等3个产业化基地。拥有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个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19年评价中,上海建工以94.5分的成绩位列全国153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第17名、土木建筑业第2名、上海市第3名。2019年研发费用达62.2亿元。

硕果累累,得益于扎实的战略推进。上海建工在全国化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市场开拓模式。特别是在产业联动方面,展现了“集团军”的规模效应。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建材工业、房产开发、城建投资等五大业务板块均在区域市场得以铺开。房地产开发业务和城市投资建设业务有力拉动了国内市场的产业联动,进一步凸显出上海建工“全产业链、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企业综合实力。在建工程项目超过2100个,总建筑面积超过1.2亿平方米。

深耕全国市场的同时,上海建工走出海外。在海外42个国家或地区承建项目,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国家36个,包括柬埔寨、尼泊尔、东帝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

培育 大优势

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建工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扎根当地。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时刻关注需求变化,培育新优势。城市更新、环境工程、水利水务、工业化数字化建造以及建筑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业务,助力企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

在城市更新业务确定领先地位。文保历保建筑四行仓库、和平饭店、上海音乐厅、大世界修缮等成为城市有机更新典范,老旧住房春阳里、承兴里石库门以“留改”模式改建,商业建筑百联世茂、第一八佰伴等实现焕新升级。南京科举博物馆、南昌万寿宫、百年济南成丰面粉厂保护性加固修缮等项目,推动集团“城市更新专家品牌”走向全国。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小型化拆除机器人,在国内首例高层建筑整体结构置换工程——锦沧文华改建项目投入使用。集团城市更新基金规模超过37亿元。

水利水务业务规模持续提升。设计了上海首座全新“全流程”水厂,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增加了臭氧活性炭和超滤膜处理,为临港提供高品质、口感好的饮用水。白龙港、石洞口、泰和等一批污水污泥处理项目基本建成。100%股权收购浙江水电建筑公司,建成“苏四期”堤防改造工程。上海苏州河深隧试验段云岭西项目119幅超深地墙施工全部完成,浙江千岛湖配水工程输水隧洞通过验收。

环境工程实现全领域覆盖。去年,中标上海体量最大、治理难度最高的桃浦603地块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完成大面积整体土壤改良,创下多个全国之最;辰山植物园土壤改良确保生物多样性。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餐饮垃圾处理线提前实现全量运营;上海固废处置中心和一批郊区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得到有序推进。在崇明东滩,建设者创新手段,有效抑制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生长,复壮土著植物种群;在长三角路演中心项目中,使超劣Ⅴ类水体大幅净化;世博后滩公园水体生态净化塑造微生态系统。

数字化工业化建造有新突破。在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北横通道、S7公路、龙东大道等预制装配式桥梁高架工程整体装配率高达95%。“苏四期”实现上海首次预制化、艺术化防汛墙的大规模应用。国内首座、最长全尺寸3D打印人行景观桥先后落户上海桃浦和福建泉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双曲面异形吊顶,采用装饰业界面积最大的全过程数字化建造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三维深化设计、数字化加工与测量安装技术仅用3个月便呈现出“如意祥云”的极致效果。国家会展中心提升改造实现了设备管线的模块化、机械化、智能化安装。西湖大学和中华鲟二期工程开展了全生命周期BIM实践。

建筑服务业不断丰富发展内涵。“营造商”平台撮合交易突破千亿元,西湖大学、上海国际财富中心等项目试点启用智慧无人仓。探索“互联网+产业服务”新模式。上海建工自主研发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提升巡检工作效率和建筑设备运行可靠性,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中心大厦运用。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医院建筑智慧运维技术”,实现智慧运维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过程,应用到东方医院改扩建项目中。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建工将增强建筑服务商影响力与竞争力,提升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水平。上海建工将以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为己任,围绕“高质量”“可持续”“一体化”发展理念,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着力抓改革、优布局、促开放、强合作,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主责主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搭建 大平台

十数年,上海建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区域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9年,上海、国内、海外三个市场拓展稳中有进。其中,上海市场新签合同额达到1970亿元;国内市场新签合同额1508亿元,占比达到42%;海外市场新签合同额130亿元,同比增长20%。

“1+5+X”市场布局,打造区域发展平台。由上海建工旗下公司率先冲击区域市场,在区域市场上形成产业链合力。

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是上海建工最大、最重要的市场,经营规模占比超七成。有如今的巨大规模体量,不是一日之功。十数年间,上海建工踩准了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的每个步伐。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后,上海建工成立了对接临港新片区指挥部,2020年1到4月新中标金额达到37亿元,承建了新片区众多重大工程,总包类项目多达59个,包括上海天文馆、两港大道、冰雪世界、临港科技创新城、临港重装备产业区等。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嘉兴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嘉城集团合资设立上嘉建设有限公司,新签合同额近20亿元。

长三角27个城市实现全覆盖,在建工程1400多个。在沪外市场打造品牌影响力,需要拿出“看家绝活儿”——超高层建造技术。相继打造了彼时“江苏第一高”南京紫峰大厦,在建“杭州第一高”杭州之门,“浙江第一高”宁波中心。市场扩大,核心技术不断升级。提升服务质量,上海建工在从传统施工向其它环节延伸。投资43.6亿元、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的杭州西湖大学建设工程,由集团负责投融资、建设、运维和相关配合服务,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代表工程。苏浙皖三省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新签合同额达到550亿元,同比增长29%。

五大区域经济增速快,地处区域交通中心,发展前景广阔。在这些地区,上海建工打下坚实基础,具备一定的技术、管理和服务能力。

推进“五大区域”形成新增长极,上海建工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五大区域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其中,华南、中原、西南三大区域市场亮点频出,规模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200亿元、200亿元。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引下,华南市场加快开拓。“守摊子”不如“闯路子”,上海建工深耕、精营、细作,市场拓展从一个项目、进入一座城市,到扩张整个区域。又围绕新型总承包模式,把经营触角延伸至城市更新、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等领域。建造了35.46亿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18亿元珠海海绵城市项目、12.46亿元深圳技术大学项目。

以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市场,从量变跨越到质变。十年坚守市场,上海建工在区域市场形成蓬勃发展之势。承接高达320米的武汉恒隆广场一期工程成为标志性转折,充分展现了集团的管理和技术优势。高端项目产生辐射效应,加快了市场拓展。随后又承建武汉恒隆广场三期、武汉航发金融创新基地、华发中城时代项目等,合同额近90亿元。南昌重点工程前湖大道快速路,建成后是南昌市最长的贯穿市中心三个区的快速路。中标赣州蓉江新区公园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养一体化工程,并辐射武汉和郑州市场。

西南区域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势头良好。去年,中标天府国际机场酒店、成都太保家园等项目。承建的中科院钍基熔盐堆项目是我国西部地区洁净高效的复合能源系统。此外还有眉山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云南昆明恒隆广场、重庆金融街、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项目(二标段)项目、南充双创中心(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乐山大佛景区南游客中心等。

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上海建工在京津冀区域成立了独立法人单位,高效开展经营业务。上海建工发挥“集团军”优势,集中资源承接项目,发挥从设计咨询到建筑安装的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模式。承建天津陆家嘴广场、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雄安新区容城环境整治提升EPC项目、雄安新区容易线和启动区“两横四纵”等工程。去年中标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雄安新区工程设计中标合同额突破2亿元。

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区域公司成为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的队伍,从“单打独斗”转型为统一经营管理,实现资源配置的集中调配、一体化生产经营。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