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汇:在海拔2900米高原区种树是什么经历?远赴青海戈壁,上海建设者4个月变出千亩公益林

日期:2020-08-26     点击量:

一般来说,在高海拔地区,囿于风沙大等因素,植物往往不像平原地区茂盛、茁壮。

上海建设者迎难而上,一株、两株……近5万株苗木,擎起1000亩生态公益林,成活率高达95%以上。

他们施了哪些“锦囊”?在地里撒下了什么“灵丹妙药”?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淡水供给地。站在德吉滩上的祥和塔上举目远眺,新植的千亩生态公益林已于近日落成,5万余株苗木开始在三江源大地上扎根并茁壮成长。

4个月,上海建工园林集团耗时4个月,打造出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一个一次成景的林业项目——一次成景、千亩成林,为实现地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力。

所有这一切,印证了上海建设者的初心——让德吉滩绿起来,让村民幸福起来。

卯着精细化管理的劲头,让德吉滩绿起来

三江源公益林项目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城边上的德吉滩,德吉滩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幸福滩。在今年4月下旬进场的时候,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的项目团队犯了难,在海拔大约2900米的高原区,风沙大、土地贫瘠、植物往往难以生长。

当地有一位退休教师经常来项目附近散步健身。他告诉建设者们,从他读小学初中开始,这片区域年年都有植树活动,种了40多年的树就是种不活,德吉滩上的苗木一直没有成林。当地很多居民和他有一样的看法,对公益林项目很不看好。

越难的问题摆在眼前,大家越是想尽方法去解决,把精细化管理的劲头用在这片公益林里,从土、肥、苗、水四个方面严格把控。土壤碱性大,就用硫酸亚铁改良;土层薄,就采取综合配套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苗木成活率低,就甄选健康苗木,加大土球尺寸,缩短运输过程,并确保苗木从起挖到种植不超过24小时。

项目团队还建设下凹式蓄水池用于灌溉,把控浇水时间并标记灌溉日期,避免重复灌溉和漏浇。1000亩生态公益林内栽植的近5万株各类苗木,经过高温的考验后,成活率达95%以上。

村民转身成为建设者,为家乡出心出力

共和县恰卜恰镇索尔加村原本是个贫困村,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家庭就业和收入打了折扣。项目团队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建设公益林为契机,不仅创造绿色财富,还带着当地村民植树造林,创造就业机会,吃上了“生态饭”。

项目部与索尔加村贫困村民结成帮扶对象,一方面带着2/3的村民加入施工及养护队伍,帮助他们就业,另一方面,教会他们实实在在的园林施工养护基本技能。海南州林草局和索尔加村村委因此为上海建工园林集团颁发生态先锋和扶贫致富锦旗。

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旦增尼玛有感而发:“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最关键的是我们还学会了园林手艺,能为家乡的美化绿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感觉非常幸福。”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