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民晚报:198只“脚”左右左右踏步走 7600吨老建筑完成整体旋转

日期:2020-10-16     点击量:

新民晚报讯 历时18天高难度“行走”,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地块内的喇格纳小学,在今天下午1点多顺利“搬迁”至新址地下室顶板上。据项目总承包方上海建工一建集团介绍,此次平移工程完成了向西北方向弧线形一次整体旋转20.97度,位移61.7米的“大挪动”。

中午12点多,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这幢总重约7600吨的老建筑下方,安装了多只蓝色“小脚”,正等待平移到最后指定位置。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副总裁花力告诉记者,这198只“小脚”是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装置,每个可以提供200吨竖向承载力,通过分成A、B两组,调整步履行走器的角度和行走速度,来实现灵活走位,达到一次整体旋转的效果,而原理就如同人左右左右向前迈进一样。“相比常规的拖车平移或装轨道平移方案,采用步履行走器平移安全性更高且造价更低。整个平移过程无人化操作,既节约人力,又提升了速度,比先旋转后直线平移至少节省3天工期。”

此次平移难在哪里?花力表示,以往平移的建筑,大多是矩形建筑,而喇格纳小学校舍总体呈T字型,共5层,是一幢异形建筑,容易在平移过程中产生扭转变形。此外,在校舍原址的下方,还有一个70年代地下人防结构,在平移前也进行了保护性剥离。为此,项目部根据平移方案的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工艺成熟可靠、风险可控的步履式行走器平移装置,在原址提升70厘米后,一次旋转平移到位的方案。

因地块规划需要,喇格纳小学要从原址“搬家”。这座建于1935年的老建筑,解放后一直作为学校建筑使用,曾是比乐中学、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等学校的校舍,现在是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记者获悉,此次平移工程还创下了多项行业第一新纪录:上海第一次采用步履行走器平移的文物建筑;上海第一个T形结构保护建筑旋转平移工程;上海第一次采用弧线旋转一次到位的平移项目。

其实,将保护建筑整体移动早已不是新鲜事。从上海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外滩天文台开始,四明公所、玉佛禅寺、刘长胜故居、上海音乐厅、查公馆等不少老建筑,都依靠“平移”这个大招,被保留下来,并且焕发了新生。

上海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外滩天文台

1993年,外滩的道路要进行改扩建,而天文台正处于规划后中山东一路中央,为了保护这座当时已近150岁的国宝级老建筑,相关部门决定将它整体东移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老建筑平移技术,天文台一天也只能移动几厘米。即便如此,最后这个重达450吨的天文台还是成功移动了24.5米,而且没有丝毫损坏。

上海第二个移动的建筑:四明公所

1998年,因筹建中国人寿大厦,四明公所门楼整体平移了23米,西侧用新设计建造的屏风玻璃跟相接的高楼相隔离。

上海距离最长的“移动”:刘长胜故居

2001年,静安规划开发九百城市广场,当时已经有着80多岁的刘长胜故居需要被保护性平移。这个时候建筑平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采用转角平移法,只用了3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刘长胜故居的整个平移工程分为两期进行,而二期工程整整让建筑移动了100米。

上海首个平移兼“长高”的平移:上海音乐厅

2003年,为了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上海音乐厅开始了平移工程。而这次的平移与以往不同的是,上海音乐厅是一边升级改造,一边平移的。工程过程中,先在原地顶部加高了1.7米,然后开始向南平移,平移66.46米以后,又在新地址上,又往上顶升了1.68米,音乐厅面积足足增加了4倍。

上海第一个爬坡升高的历史建筑:查公馆

2010年2月,因地铁13号线以及大中里(今兴业太古汇)项目的规划建造,这栋近百年历史,面积1780平方米的大宅整体东南方向整体平移了57.6米,同时还升高了0.4米。这也是上海第一例采用爬坡升高的建筑物平移。

上海最大老建筑平移工程:梅林正广和大楼

这栋6层,总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在2013年11月,经过18天挪动提前到位,在离原址38米外的济宁路口重新安家。

上海首个古寺“移动”:玉佛禅寺大雄宝殿

2017年,百年古寺玉佛禅寺大雄宝殿向北整体平移30.66米,并抬高1.05米,腾出公共活动空间,其内部佛像及文物同步完成平移。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