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上观: 喇格纳小学旧址建筑198只脚“走”了60多米 85岁老建筑平移创三项行业纪录,淮海路将崛起新地标

日期:2020-10-16     点击量:

昨天(10月15日),历时18天施工后,黄浦区文物保护建筑——85岁的喇格纳小学旧址建筑平移工程顺利完工。旧址经过全面细致修缮后,未来将实现非遗保护、文化教育、文创孵化等功能。旧址所在的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未来将成为淮海路一个新地标。

喇格纳小学于1935年由法公董局筹资建造创办,东接东台路,南临浏河口路,西为吉安路,北靠崇德路。学校建筑呈T型平面,5层结构,其整体建筑规划代表当时较高水准。新中国成立后,喇格纳小学作为学校校舍继续使用,70多年来,校名屡屡变迁,1995年起为比乐中学校址,2018年搬迁。2019年9月,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动工建设。因项目规划所需,也为更好地留住文脉,喇格纳小学需要从原址向西北方向移位。

近年来,或出于城市发展需要,或出于建筑保护需要,把老建筑进行位移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2018年“跳着华尔兹转圈”的海南路84号花园洋房,属于当时沪上最复杂的位移项目。但在施工方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副总裁花力看来,喇格纳小学旧址位移项目难度更大也更复杂,原因在于它的独特形态。

记者在现场看到,喇格纳小学旧址总进深约62米,建筑总重约7600吨。由于建筑平面呈T型,属于不规则建筑,和方方正正的传统建筑相比,受力不均匀,如果采用传统的“拖车式”或“轨道式”位移办法,很难完成行走。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这座历史建筑,经专家及技术团队反复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工艺成熟可靠、风险也可控的步履式行走器平移技术,将建筑提升70厘米后,一次旋转平移到位。这就相当于给老房子装上198只脚,像人走路一样,完成从原址向西北方向弧线形一次旋转平移61.7米,整体旋转20.97度,顺利“走”到新址。

如此高难度“行走”,位移过程无人化操作,既提升速度、节约人力,又保证平移的安全性。相比常规的拖车平移方案,造价更低。此外这一工程还在行业内创下三个第一:上海首次采用国内最大的步履行走器平移保护建筑;上海首栋弧线形一次旋转到位的大角度平移工程;上海首栋不规则结构保护建筑平移工程。

在喇格纳小学旧址建筑平移工程完成后,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项目将进一步推进。据悉,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位于黄浦区淮海中路123、124、132街坊片区,西接上海新天地、企业天地办公楼和太平桥人工湖绿地,南临翠湖天地住宅项目,北至淮海公园,东至西藏南路,由中国太保寿险、瑞安房地产及上海永业集团联合开发。地处规划可建总建筑面积约为39万平方米,其中约20万平方米为办公用途,近10万平方米为零售、餐饮及文化用途。在规划上,项目由一栋250米的地标超甲级办公、两栋100米左右的甲级办公楼以及裙房组成。

为延续街区肌理及文脉,裙房在设计上将化整为零,裙房间及东台路顶部由一个大型天幕覆盖,打造24小时全天候商业街区新体验,预计2023年完成。这一项目将为淮海中路商圈打造一个全新地标。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