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建造能力是发展基石 2020年,上海建工集团以2054.97亿元的营业收入首次挺进《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排名第423位。“进入世界500强,是上海建工再攀高峰的新起点。”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表示,“找准企业自身定位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点,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我们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更大。” 按照立足上海、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中,上海建工正成为当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链合力,不断实现机会升级、能力升级、挑战升级,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集团军”战略 67年来,上海建工不断登上新的平台。 扎根全国、服务国家战略,植根在上海建工的执行力、诚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中。1953年,上海建工的前身上海建工局在建设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成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进入城市建设高潮,上海建工在机遇中奋进,使得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一批地标性工程落地。 筹备上海世博会时期,上海城市建设进入新一轮高峰期,市场趋于饱和。 深思熟虑之后,上海建工加快“走出去”步伐,从2007年开始正式走向全国。围绕全国布局、服务全国目标,上海建工依托一系列重大工程,从地方性建筑承包商逐步转型成为全国大型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截至目前,上海建工承建的工程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50多座城市,承接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达到近百座。 上海建工扎实推进全国化战略,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市场开拓模式。特别是在产业联动方面,展现了“集团军”的规模效应。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建材工业、房产开发、城建投资等五大业务板块均在区域市场得以铺开。房地产开发业务和城市建设投资业务有力拉动了国内市场的产业联动,进一步凸显出上海建工“全产业链、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企业综合实力。在建工程项目超过2500个,总建筑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 2019年,上海建工在上海、国内、海外三个市场拓展稳中有进。其中,上海市场新签合同额达到1970亿元;国内市场新签合同额1508亿元,占比达到42%;海外市场新签合同额130亿元,同比增长20%。 深耕全国市场的同时,上海建工走出海外。在海外42个国家或地区承建项目,涉及“一带一路”国家36个,包括柬埔寨、尼泊尔、东帝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 徐征表示,上海建工在建筑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一直力争代表中国建筑行业甚至全球的最高水平。“无论是代表建筑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还是代表建筑精度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以及代表建筑速度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业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背后是科技能力的支撑。” 也正是在工程质量和技术能力上的精益求精,令上海建工的经营业绩多年来持续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今年上半年,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金额为1672.51亿元。 上海建工在持续做强做优做大“设计咨询、建筑施工、城建投资、房产开发、建材工业”五大事业群的同时,确立了大力发展“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五大新兴产业的目标,积极服务生态环境改善、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根据上海建工的2019年年报,2019年五大新兴业务在建工程合同造价超过2000亿元,其中水利水务、环境工程等环保业务新签合同额超过500亿元。五大新兴业务对上海建工效益提升的贡献已经开始显现。 技术是发展的基石 强大的建造能力是发展基石。上海建工成功建造了以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迪士尼乐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昆山中环线、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新电视塔、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等一系列知名工程,多次刷新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的纪录。在超高层领域,中国目前超过600米的两栋建筑,中国第一高楼632米上海中心大厦、中国第一高塔600米广州新电视塔,都出自上海建工之手。 保障转型发展、推进全国化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技术是第一动力。在队伍结构调整方面,上海建工从劳务密集型向技术和管理密集型转变,储备了大量人才。目前上海建工拥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国家级设计大师,拥有24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200多名博士,具备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的员工超过3100位。 建立“中央研究院”模式的两级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工程装备、建筑构件、钢结构等3个产业化基地。拥有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个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19年评价中,上海建工以94.5分的成绩位列全国153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第17名、土木建筑业第2名、上海市第3名。2019年研发费用达62.2亿元。 “五大事业群+五大新兴业务”的布局,也是上海建工践行“全国化、全产业链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战略落地的具体举措,希望从投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维、更新,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从单一的工程承包商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变。 “提出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转型大方向,就要使我们的服务功能更加完整,因此重点业务的培育也是依据这一大方向。”徐征指出,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一直强调科技领先,培育核心能力,也是上海建工相较其他同行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特征。 在科技创新领域,上海建工一直在以“国家队”的高度和标准,打造行业最具科创能力和市场感召力企业。通过建立“中央研究院”模式的两级科创体系,坚持走“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基于BIM和人工智能的建筑设计、建造、运维全过程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平台化服务模式,满足业主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打开高附加值服务的“生态空间”。 “建筑行业过去的管理比较粗放,我认为现在已到了革命性改革的时候,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在应用层面已经逐步成熟,行业对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应用场景也非常丰富。”徐征表示。目前,上海建工已经有东方医院、西湖大学等工程正在实施智慧管理,今年预计会有30个工程实施智慧化管理,希望“十四五”期间能够在上海建工的工地全面覆盖。 科技创新的持续,最重要的因素是离不开人,通过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科创人才的活力。 早在2017年2月,上海建工就曾实施过一轮核心员工持股计划,2019年5月8日,公司再度公告集团内10名董事和高管通过二级市场增持120万股公司股份,增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013%。在发布2019年年报的同时,上海建工又推出了新一轮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在2020年至2022年分期实施,参加的对象包括:集团职业经理人、集团所属单位主要经营者,合计不超过100人,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或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其中集团董事高管9人认购550万元,所属单位主要经营者40人认购880万元。 不断扩张 产融结合,资本助力使得上海建工加速发展。为了加快建材科技集团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建工正拟对建材科技集团分拆至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通过分拆上市,母、子公司将可发挥各自优势,建材科技集团是一家聚焦发展预拌混凝土业务,并拓展其他新兴、绿色环保材料业务的企业,分拆上市有利于改善上海建工资产质量,增强上海建工整体盈利能力。亦可实现建材科技集团直接对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灵活性和效率。 建材科技集团作为上海建工集团全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大力推进科技兴企,掌握前沿技术,树立行业标杆,在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上打响上海建工品牌,推动预拌混凝土和预制构件行业转型升级。 今年5月22日,上海建工与津诚资本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上海建工收购天津津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所持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51%股权,对应交易金额3.28亿元。此次收购有助于公司全国化布局,深入京津冀雄安市场,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提升产业能级和规模。 据了解,京津冀区域是上海建工“1+5+X”市场布局的重要区域,天津住宅具备全产业发展和独立市场开拓能力,有望成为上海建工在京津冀区域市场的业务平台,进一步提升上海建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战略,提升在该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