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转型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但要始终保持发展信心 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上海建工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表示,希望上海建工能够成为上海国企改革的先行者,未来在激励机制上会做更多探索,希望打造一支管理能力强、技术能力强,对事业充满热情、对企业有忠诚度的骨干队伍,这是上海建工转型成功,拥有更大竞争力的关键。 坚守初心 《上海国资》:上海建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不断成长壮大。站在新的起点上,您有何感想? 徐征:我们都是时代的追梦人、永远的奋斗者,进入世界500强,是上海建工再攀高峰的新起点,我们会始终保持紧迫感,始终站在行业的第一梯队、第一序列。通过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扩张,继续努力保持关键指标的良好增长态势,深化转型升级,围绕战略实现提升战术水平。 战略上要坚定,战术上要勤奋。企业创新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很多新问题、新挑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还在发展,就可以在发展中解决。转型发展不只是业务、地域的扩张,更是全面的转型发展,各个要素都要动起来,围绕战略目标深化能力建设,实现价值创造。要继续保持这样的趋势和勤奋,经受住复杂局面的考验。 将每一个业务板块做到极致,是上海建工业务发展的特点。在设计咨询领域,公司就拥有一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家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12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公司还牵头主编或修订了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绿地设计等行业标准和规范;在海绵城市、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建筑工业化、土壤治理、3D打印建筑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积累也不断转化为项目落地。 《上海国资》: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上海建工如何进一步突破,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徐征:上海建工血脉中有优良基因,我们会在搏击风浪中成就上海建工新的辉煌。 上海建工以每年20%的发展速度成长,跻身世界500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上海建工的特点就是有梦想、有激情,更多元和深度的产业布局,不仅是提高增长力,还可以抗衡周期的风险,我们希望未来的增长有规模,也有质量,建工不再是一家传统的施工企业,而是不断涉足新的产业,产业链越来越广,公司不满足于作为一家单一的“工程承包商”,近年来积极投入创新转型,打造“建筑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从投资、策划、设计到建造、运维、更新等为一体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 打造百年老店 《上海国资》:多年来,上海建工科技投入始终保持领先,这方面您有何体会? 徐征:企业要立足、要发展、要打造百年老店,最根本的是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技术执行能力,上海建工作为中国建设行业的“国家队”,积极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9月23日,我们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物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 (TMSR)”的实验堆安装技术研发,推进TMSR的技术发展和产业链布局。通过与上海应物所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世界最先进核能技术TMSR的研发这一“国之重器”,将会进一步激发上海建工广大工程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上海建工科创能力。科学家的成果需要工程师去实践,上海建工工程师参与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也将充分彰显工程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价值。 《上海国资》:如何面对企业创新转型中的风险? 徐征:企业走得深,走得实,更要走得稳。这其中品质与人才是核心。要向团队传递决心,保持企业家的梦想和坚定性。 企业家一定要站高望远,要有好奇心、有想象力、有梦想。企业家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质是要保持坚定性,对目标的坚定性,向员工传递正能量。企业发展最大的风险,是企业家精神涣散,是企业家对风险认识的不足。 上海建工的企业家精神是有战斗力的。企业创新转型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风险中始终保持发展信心,这是企业家的灵魂。作为企业家,要有风险意识,更要有阳光的心态。经常自我审视,提高持续学习的能力、掌控全局的能力、锻炼队伍的能力、分配利益的能力以及鼓励企业不断创新的能力。企业家团队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要始终保持信心,向团队传递决心,既要传承过去,更要面向未来。 培育新兴产业 《上海国资》:上海建工不断培育新兴业务,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徐征:新兴产业在上海建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在城市更新业务方面,文保历保建筑四行仓库、和平饭店、上海音乐厅、大世界修缮等成为城市有机更新典范。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小型化拆除机器人,在国内首例高层建筑整体结构置换工程——锦沧文华改建项目投入使用。集团城市更新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 水利水务业务方面,我们设计了上海首座全新“全流程”水厂落地临港新片区,今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竣工,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增加了臭氧活性炭和超滤膜处理,为临港提供高品质、口感好的饮用水。白龙港、石洞口、泰和等一批污水污泥处理项目基本建成。100%股权收购浙江水电建筑公司,建成“苏四期”堤防改造工程。上海苏州河深隧试验段云岭西项目119幅超深地墙施工全部完成,浙江千岛湖配水工程输水隧洞通过验收。 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等领域均有新的突破。国内首座、最长全尺寸3D打印人行景观桥先后落户上海桃浦和福建泉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双曲面异形吊顶,采用装饰业界面积最大的全过程数字化建造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三维深化设计、数字化加工与测量安装技术仅用3个月便呈现出“如意祥云”的极致效果。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建工将增强建筑服务商影响力与竞争力,提升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水平。上海建工将以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为己任,围绕“高质量”“可持续”“一体化”发展理念,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着力抓改革、优布局、促开放、强合作,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主责主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上海国资》:请介绍上海建工未来的发展和设想? 徐征:我们将继续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壮大。坚持立足上海、全国布局、服务全国、海外发展,传承执行力、诚信、工匠“三大文化基因”,强化“国家队”意识,塑造“工程师气质”、培育“服务商文化”,在对接、融入和服务中国(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中,不断实现机会升级和能力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