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青年报:弘扬青年突击队精神共谱上海建工华章

日期:2020-12-11     点击量:

翻开历史的画卷,回望上海建工“青年突击队”荡气回肠的发展历史,不免令人心生敬畏:上世纪50年代,以中苏友好大厦前的那几位神采奕奕的上海建工青年为代表的青年突击队成立;三十年后,以陆叔明为代表的第一批青年突击队首次获得命名,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了上海南浦大桥的青年工程;从世博园区的“青春行动”到汶川地震后首批进入灾区的青年队伍,从迪士尼的BIM应用到上海中心一泵到顶的世界纪录,还有广州电视塔、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等全国化项目……

上世纪70年代,首批成立的青年突击队仅为25支,到今年不仅成立了477支青年突击队,还成立了202项青年工程和137个青年科技团体,“三青”立功竞赛的规模不断扩大,“三青”精神内涵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与诠释。于上海建工青年而言,“三青”的精神永不磨灭,“三青”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上海建工集团第三十七次青年突击队队日活动暨第三十六届青年科技协会年会之际,让我们共同回望过去一年来上海建工青年的卓越风采。

建队育人用激情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有一位外地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正月初二就主动返岗,与项目部一同抗疫复工复产。”这让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博物馆东馆新建工程90后项目青年突击队队长张光耀感触颇深。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上博东馆成为浦东新区第一批复工复产的重大工程。“上博东馆钢结构造型独特,对搭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让张光耀及其他突击队队员不禁陷入沉思。究竟如何解决? 他们最终给出了铿锵有力的答案——科技攻关!

“通过三维建模进行全过程工况模拟和支撑-吊装-卸载全过程有限元分析,并通过健康监测技术,确保施工过程动态控制、安全有序。”张光耀自豪地介绍道,青年突击队结合上博东馆的建筑结构特点,积极展开课题申报及研究,切实推进了项目进程。

而让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经理龙毅华感到骄傲的是,为实现对施工现场各类危险源全过程、全天候监测,项目技术青年通过引入人脸识别装置、AI视频摄像头、自动化监测系统等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将现场管控升级到“智能管控”时代。同时,项目青年们在获得全市第一张复工许可后,成立青年突击队,群策群力,共破困局,最终追回了因疫情损失的工期。

首次在江西地区试点推广“三青”团队互评互访活动;与黄浦团区委共同举办“国旗下成长”升旗仪式暨爱国宣讲主题活动;疫情期间共组建64支专项青年突击队及多支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回首过去一年,上海建工集团的青年们依托“建队育人”的良好机制,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和提升。

而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上海建工集团团委也持续推进“互联网+‘三青’”建设,不仅报道大量“三青”团队典型事迹以打造正能量网红,还在新开发上线的微信小程序内开设“健康生活打卡”“防疫知识大挑战”“上海建工21天光盘行动”等栏目,颇具巧思。同时,“上海建工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号首次荣获“上海共青团十大微信公众号”称号和“最佳微信推文奖”。

工程育人用拼搏为岗位建功凝聚合力

“从获得工可批复到全线开工,我们仅花了五个月。”作为两港大道快速化青年工程团队中一员,沈佳麟对此引以为豪。这个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团队,积极投身于上海市域骨干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建设之中。

实地调研、课题攻坚、新技术运用……青年工程团队紧抓传统专业的设计质量,并秉持着建设生态道路、智慧道路、景观道路的理念,引入海绵设计、桥下空间利用、动态不停车称重系统等新兴技术,用科技赋能工程建设。

在施工现场,沈佳麟与团队其他上海建工青年们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泥浆固结脱水环节,汗水浸湿了工作服,但大家都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这个环节的一体化工艺能直接杜绝直排对周边水体和大气带来的二次污染。

“能够承担两港大道这一重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我们在深感骄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重的责任。”为了积极响应文明施工要求,这支上海建工青年工程队在施工现场建设了智慧工地,并建立起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信息化生态圈,将安全文明施工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以“青春之我建人民城市”为主题,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召开“三青”立功竞赛现场推进会;与相关机构和单位团组织组建成立建功联盟和团建联盟;开展“上海建工人独特具有的工程师气质”大讨论和大调研,召开近200场座谈研讨和寻访活动,吸引3000余名职工参与……这些都是上海建工团委一年来拼搏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此外,从城市到乡村,从烟火气到稻花香,上海的大街小巷布满了集团青年设计师们忙碌的身影。在短短1年的时间内,他们用奇思妙想为乡村“量体裁衣”,为社区“更新改造”,累计完成12个微更新项目的设计与后期服务。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在上海建工集团与东航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上海建工集团团委和东航集团团委深化服务意识,于10月底又签订了团建联建协议,共同打造“团建+育人+建功”平台,更好引领青年为项目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此外,11月中旬,上海建工集团团委又与临港集团团委举行“建功新片区 青年勇争先”团建联建签约暨主题团日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临港新片区建设添砖加瓦。

科技育人用创新为改革转型激发动力

上海市土壤属于黏土,国外先进设备在这里会“水土不服”,怎么办? 黏土的渗透性较差,如何将地下水有效地抽提上来? 环境修复如何与城市治理相结合? ……在夏日的烈日炙烤下,22名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上海建工人组成青年科技团体,他们所接手的桃浦智创城核心区603地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项目(以下简称“桃浦603项目”),是上海迄今为止修复体量最大、治理难度最高的环境修复工程。

针对国外设备“水土不服”的难题,青年科技团体积极与外籍专家沟通,逐渐完成了进口设备的“本土化”改造,获得18项专利。除此之外,他们还设计了两套抽提地下水系统,也获得3项专利。“我们还特别编制了两套修复工法,用来解决上海市土壤修复的共性问题。”让来自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琸域环境公司的青年工程师衣俊最欣慰的是,经过此次项目的淬炼,他们为今后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技术与工程经验。

但上海建工青年们并没有就此止步。如何缩短城市地块转型与升级的发展周期? 这是22位成天坐在工地上,盯着图纸几乎“望眼欲穿”的上海建工青年的“苦思冥想”。最终,科技团体提出了将污染治理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的施工模式。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桃浦603项目有望成为第一个“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相结合的案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桃浦603项目仅仅是上海建工青年科技筑梦的一个缩影。无数位优秀的上海建工青年们不仅积极参与团市委“奋斗杯”上海市青年技能大赛并荣获多项成果,还主动参与“青春智造”青年学习沙龙,聆听行业大咖们讲述领先科技。与此同时,上海建工青年们始终投身在企业发展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项目攻关第一线,参与青年管理论文、科技论文、五小成果征集活动,形成青年管理类论文82篇,青年科技论文48篇,五小成果47篇。

吹响上海建工青年开拓奋进最强音

2020年,是上海建工集团决胜“十三五”、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世界五百强的发展新起点,吹响了上海建工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的冲锋号,也吹响了上海建工青年开拓奋进的最强音。

青春不忘初心,时代召唤前行。时光荏苒,“三青”立功竞赛已走过了37个春华秋实,然而,精神恒远、常赛常新。当前,企业和城市的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有幸站在这个转型发展的交汇点上,上海建工集团团委使命光荣,上海建工青年责无旁贷。在未来,上海建工青年也将继续厚植实干底色,放飞青春梦想,做时代的追梦人、做永远的奋斗者,为把上海建工打造成为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向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