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建设报:徐征:坚定数字化转型战略 在突破中实现新成长

日期:2020-12-11     点击量:

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蓝图即将展开。在“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落到实处,关系着5000余万建筑人的福祉,更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质量。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为做好“十四五”规划贡献智慧,是科学描绘未来发展蓝图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在国家提出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建筑业企业的核心战略。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认为,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绿色智能建筑巨大市场需求的驱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内在需要的驱动,人们更加期待建筑变成一个可感知、可阅读的智慧空间。今后一个时期,数字化将深刻改变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徐征表示,建筑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仅仅需要有持续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还有几个重要内涵。

数字化转型要重构管理流程

徐征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统一管控标准,打通各种数据互联互通接口,对获取的基础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利用,从而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从纵向看,需要从顶层设计打破数据围墙,实现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的各类数据的流动;从横向看,需要打造统一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

上海建工自2018年开始系统推进“i.SCG信息化工程”以来,在集团层面形成了“四个一”的建设格局:一朵云(云数据中心)、一对抓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平台)、一套技术标准(主数据管理系统、ESB企业服务总线、统一身份认证)、一系列功能性平台(投资管理、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商等)。在项目层面形成了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的精益建造协同管理平台,涵盖进度、质量、安全、技术、商务等,让数据共享到业主和总包、专业分包、监理机构,极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数字化转型要创新业务模式

徐征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来自业务需求。一方面是满足业务需求,根据需求寻找技术成本与数据分析价值最佳结合点,满足工程建造需要;另一方面是创造业务需求,为业主提供附加值服务,与业主共创经济和社会价值。

比如,针对医院建筑专业机电系统繁多、运维难度大的现状,根据上海市东方医院需求,上海建工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BIM的智慧运维系统,实现在线报修服务管理,在医院智慧运维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目前这套系统已为多家医院提供运维服务。

针对上海音乐厅文物建筑保护需求,上海建工在一年的修缮中,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5G+BIM的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平台,对这座建于1930年的音乐厅进行了实景逆向建模,为历史建筑健康安全监测、智慧运维管理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行业内尚属首次,拓展了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等城市更新业务的发展空间。

数字化转型要革新企业文化

徐征认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提升工程师队伍专注、跨界、包容的能力,打造一种以创新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文化,把上海建工打造成一流的行业专家品牌形象。这种能力、文化和品牌形象越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就越强。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上海建工提出塑造独特的“工程师气质”,做到“实践经验与理论思维并重、能力深度和知识广度并行、严谨谦虚与创新思变并举”。上海建工鼓励工程师在已有研发成果基础上,以开放心态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在国内率先启动基于BIM和AI(人工智能)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目前,上海建工这支参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研发的队伍有30多人,全部来自985高校,平均年龄28岁,有建筑信息技术、云计算等专业的博士,有CAE(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设计开发、自动化、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硕士,还有一批机电工程、机械工程、工程管理、美工设计等专业的学士,年轻的他们积极探索和深化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以跨界思维创新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建筑产业是个复杂系统,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建工有国家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政策,有极为庞大和丰富的项目应用场景,有良好的数字化技术发展生态环境,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有信心和决心,也有耐心。”徐征表示。对于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徐征也提出了几点想法。

要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徐征认为,数字化技术将是下一个“通用技术”。上海建工将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做好人力、物力、财力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持续提升数字化管理能级;在战术上脚踏实地,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服务平台,在建筑产业链细分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上做到领先、有竞争力。

要坚定推进建筑工业化。徐征认为,工业化和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是基础。上海建工将在已有的探索和实践上,从3个维度持续推进:一是大力发展EPC(设计+采购+施工)、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维)模式,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和运维服务的价值最大化;二是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数字技术推进预制构件、模块化集成结构的智能生产,打通设计、施工现场,提高建造效率;三是大力研发和应用企业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目前上海建工搭建了基础数据采集平台层、云基础设施平台层、大数据基础智能分析和预测平台层、应用平台层4个层面的工业互联网构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研发的人工算法已申请3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10项)。

要坚定打造共生的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徐征认为,当前以分工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又在进入一个以共生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单个建筑业企业不可能独自包揽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需要业务驱动、技术支撑、产业协同、政策支持、企业家意志5个关键因素的支撑,共同构成共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商业生态圈,实现投资商、承包商、分包商、设备和材料供应商、信息技术提供商在生态圈内共创、共赢,使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一起成长,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增长共同体。

要坚定培养数字化创新型复合人才。徐征认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潜力巨大,能够将建筑设计施工运维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缺口很大,培养跨界人才迫在眉睫。目前,上海建工通过引进建筑信息技术、工业软件设计等多个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安排在项目一线开展工程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实践,并不断探索多种培养机制,提升专业技术与项目现场场景应用相结合能力。

要坚定培育建筑服务商文化。徐征说:“如果把建筑视为产品,那么它就存在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质量检验、交付使用、维修保养、更新升级等不同阶段,要从‘血战的红海’中突出重围,就要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建筑产品服务指明了方向,谁的服务价值高、服务能力强,谁才能进入‘广阔的蓝海’。因此,培育服务文化尤为重要。”徐征表示,上海建工近年来积极从“工程承包商”向“建造服务商”转型,积极培育以服务创造新市场、以服务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以服务提升品牌高度的服务商文化。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等建筑运维市场中,开发数字化的设施设备智慧运维服务平台,在西湖大学等重大工程、在上海桃浦603地块土壤修复等环境工程新业务市场中,打造数字化的智慧工地,在新的市场空间中,获得了新发展。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