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央广网:上海建工总承包的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工程荣膺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日期:2020-12-25     点击量:

央广网上海12月22日消息 由上海建工总承包、建工总承包部组织实施的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卫星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卫星厅工程,最近荣膺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总建筑面积62.1万平方米,位于T1、T2航站楼南侧,为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卫星厅。

卫星厅与T1、T2航站楼的连接方式突破传统,通过地下捷运系统相连,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东西分开、南北一体”的总体规划格局。卫星厅建筑外形呈“工”字型,将登机长廊的长度应用到最大化,增加了近机位数量,优化了近机位布置。卫星厅的建设,给浦东机场增加了83座登机桥、125个近机位,成为功能应用最大化的典范工程。

为了又快又好建成世界最大单体卫星厅工程,上海建工组建了强有力的现场指挥与管理构架体系,并整合处于行业领先的上海建工旗下总承包部与各专业施工单位的整体优势与资源,提升对于钢结构、安装、装饰、弱电、玻璃幕墙等方面的专业管理协调能力,形成了具有上海建工内总分包合作管理的现场施工管控体系。

上海建工项目总承包管理团队在卫星厅工程建设中充分应用一体化的建造技术与数字化的建造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如在卫星厅钢结构工程建造过程中,通过攻坚克难,在机场不停航施工协同管理技术、“钢结构—幕墙”一体化建造技术、大跨度空间双曲桁架建造技术、“钢结构—金属屋面”一体化建造技术、数字化建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独特的创新成果。为了给全球游客一份全景机场的“大视野”体验,诠释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卫星厅主楼四周一圈从4米层至屋面挑檐下口立面采用幕墙钢框架维护体系,展开长度达6公里。该体系的全开放性决定了幕墙钢框架为全外露钢结构,每根构件设计精巧且纤细,称得上是艺术钢结构。幕墙体系在满足防风抗台要求的同时承担起装饰效果,较好地诠释了卫星厅作为公共交通建筑简约精细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海派文化中对精致优雅的极致追求。为满足设计理念要求,幕墙钢结构的加工制作和安装精度控制是两个关键点,总承包项目团队采用了“钢结构-幕墙”一体化建造技术。运用BIM技术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建模,提取幕墙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点坐标,并根据现场埋件实测各坐标数据进行修正,运用大数据合模技术,将幕墙钢结构模型与混凝土结构模型进行整合,将合模结果输出数据用于钢结构、幕墙结构的深化设计。

上海建工在卫星厅工程建设中完美呈现绿色环保的施工工艺。比如卫星厅中量大面广的清水混凝土工艺,不仅体现装饰艺术效果,更能体现这种材质的“匠心”之作。上海建工依靠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施工工艺,自主开发并大规模应用第五代清水模板体系——玻璃钢圆柱模板和圆环平台木模体系,共计现场浇筑清水混凝土柱1899根,其中圆柱1751根,方柱与矩形柱148根;现场浇筑的宽达4.2米、长达3500米的清水混凝土弧形悬挑板,创出了国内清水混凝土长度与面积之最。现场浇筑清水混凝土柱、板、梁的总方量达5.4万立方米,这在上海一个工程中也是最多的。此外,工厂预制清水混凝土挂板共计532块约6000平方米。从外观看来,这种混凝土在一次性浇筑成型后,表现出逼真的混凝土肌理,形成整体清水效果,后续不需要打磨、修缮,只在表面涂一层哑光透明保护剂,不需做其它任何饰面装饰。在施工过程中,上海建工项目总承包管理团队和协同各参建单位研发出了自然纹理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满足清水混凝土结构艺术化的需求,形成了从清水混凝土材料研发、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到后期成品保护的一系列施工工艺,运用GPS定位、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立体排版到数字化加工,使清水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达到了素颜的效果。

世界单体最大的机场卫星厅——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卫星厅工程己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浦东国际空港将持续扩建中,上海建工的品牌效应还将持续延伸。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