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上海建工:生态环境板块营收突破百亿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增速

日期:2021-01-12     点击量:

“园林景观+环境工程”双主业驱动 争当生态环境领域“国家队”

1月7日,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宣布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全年营收破百亿的生态环境综合性企业。这意味着,上海建工生态环境板块收入同步破百亿元,成为企业转型之路的又一里程碑。

从年营收38亿元增长到100亿元,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在上海建工人看来,时代机遇与市场嗅觉缺一不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以及居民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一片巨大蓝海。

“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将环境治理作为五大新兴业务之一,探索寻求三大提速引擎。通过紧跟国家战略脚步,锐意改革进取,发挥创新求变的企业家精神,在全新市场站稳脚跟,快速发展成为业内头部企业。

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在旗下园林集团营收百亿庆祝仪式上强调,上海建工坚持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争当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队”,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为把上海建工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赋能。

三个一百亿元背后  顶层设计改革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2020年年末,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滨水岸线基本贯通,宜居宜业的长卷在“一江一河”两岸徐徐展开,绿色开放的景象演绎出人民城市的新传奇。从杨浦滨江到苏州河畔临空1号公园,乃至到桃浦地区污染土壤“脱胎换骨”……生态的城市格局、可持续的发展路径、绿色活力的生活体验都在上海建工的匠心营造下一一实现。

而在多年以前,对于以施工建造见长的上海建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些新绿,并非简单的绿,要绿得融合、绿得有特色、绿得可持续,城市理念、艺术审美、技术实力缺一不可。

上海建工生态环境板块在业内尚属“年轻”。要迅速掌握这些“技能”,成为全国绿化建设的佼佼者,并非易事。上海建工的转型之路,从园林集团的五年之变可见一斑。

2020年,上海建工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位列第423位。“上海建工成为‘新世界500强’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过程。作为子集团,更要以树立全国行业标杆为己任,主动作为、打响上海国企品牌。”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向明说。

从顶层设计切入,“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园林集团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企业活力不断迸发,子公司、分公司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一方面,推进企业股权改制,实现园林集团上市板块全国有化。

另一方面,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着力推进总部功能建设;建立健全两级体系三级管理的管控机制,强化风险防控,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任何一家企业发展壮大,开拓市场,离不开服务国家战略。在发展布局方面,“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全国化战略。去年,园林集团完成“1+6+X”的全国化区域市场总体布局,施工区域拓展至全国50多个省市,并建设了众多标志性项目。海外市场持续耕耘实现突破。

如承接蓉江新区公园建设和运营;建设当地最大体量的木结构仿古建筑项目南昌万寿宫;泉州百崎湖生态连绵带EPC项目,是全国首创生态连绵带的示范性项目;参建雄安第一标、参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承接雄安新区首个湿地生态保护等设计项目;承接比利时天堂公园第十二期项目。

着力推动全国性公司建设,从“经营项目”转向“经营城市”,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创新国内市场拓展体制机制,明确区域市场发展规划、管理定位、经营权限、考核激励等要点,基本形成了充分授权、权责明晰、高效管理的管控体系。积极探索区域公司属地化经营。

服务国家战略,园林集团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对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G60科创走廊建设等上海重点发展规划,广泛参与市重大重点项目,在上海城市生态建设中保持领军地位,在公园绿地、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廊道建设等领域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16年至2019年,上海市场累计新签合同额占比48.8%。

近年,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发展势头迅猛,年复合增长率达20%。2018年新签订单额突破100亿元,2019年产值突破100亿元,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三年内实现了三个一百亿元的突破。去年,园林集团还在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50强评比中,已位列第一。

研发投入占比近4%  坚持创新共识技术人才活力迸发

按照科创板公司上市标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需要超过5%,这相当于是我国“高精尖”技术企业的入围门槛。而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作为一家从传统建造起步的企业,2019年研发投入约3.4亿元,占营业收入已近4%。从某种角度来说,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正向“高精尖”技术企业快速转型。

创新,是一家企业永续发展的生命线。在上海建工看来,当增速降缓成为行业发展新态势,弘扬创新精神便成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创新精神”为驱动力,着力打造广受赞誉的标杆性企业。

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职工队伍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创新力和动力、创造生态价值的科技型企业。解剖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五年来的战绩可以发现,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标杆项目的背后,有着雄厚的人才及专业技术积淀。

五年时间,从900多名员工发展到2180名员工,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打造出一支不满足现状,敢于创新,有激情,敢担当的干部职工队伍。

对人才的培养,细化到每个公司、每个项目。琸域环境公司坚持把“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青年人才培养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根据职工年龄构成特征,制定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定期输送优秀青年人才赴海外学习交流,另一方面通过组建青年突击队、青年科技团体将大批青年后备干部培养成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的新生力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更多学习的机会留给青年,凭借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潜能。

对人才的培养,也来自资源的强势整合。在多家环境治理公司打造技术团队,格林曼环境公司的团队成员就包括行业专家、博士、硕士等多方优秀人才,主要技术专家均来自于行业内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一方面提供科研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为培育人才提供平台。

一座座技术研发中心,打造技术矩阵,为企业发展提供一颗“智慧大脑”。

2018年,上海市科委在上海建工成立“上海生态景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助力上海建工探索和研究水生态治理。从这个中心输送出来的技术与准则,助力打造专业的水土联动修复技术,成为拓展市场的“金字招牌”。

“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还加大环境工程技术创新,开展上海工业场地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将技术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力,污染场地全过程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2019年,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奖项。

打造一流品牌“国家队”  传承匠心匠艺当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欧洲有一座最大的中式园林,位于比利时天堂公园中。中国古典园林、东方原生风貌、构造艺术、园林文化美学呈现于外国公众眼前:东方文化之神韵栩栩如生,内敛含蓄又意味深长。中国园林在比利时火了15年,这是上海工匠送给欧洲的“最美公园”。

自2004年起2019年,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与比利时天堂公园合作了十一期项目,其中五期包含于中国园园区内。代代园林人传承匠心匠艺,用15年的工笔细描,孜孜不倦地在异国他乡,雕琢着中国文化。

城市建设承载着当下时代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的追求的伟大愿景,积极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传承匠心匠艺,当好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已经在每一位建工园林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怀着深耕中国、迈步世界的理想,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在中原、东南、西南、京津冀、华南、海南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展开区域市场布局,在全国50余座城市完成完成上海迪士尼、成都驿马河城市公园、嘉兴南湖景观提升等大批工程,展示了上海园林的一流服务商品牌形象。

跨越山川湖海之后,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在国外打造出比利时天堂公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梦湖园、法国马赛园、德国白湖公园等20余座一流的中国园林,不仅在国际上展示中国园林的风采,留下传承中国文化的作品,还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并在国内、国际领域屡获奖项。

同时传承弘扬上海建工“三大文化基因”,凝聚员工文化共识,连续三年为进博会核心区域打造美丽景观,组织青年职工承担北京世园会上海园的志愿服务工作,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以实际行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通过项目一线,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助500余户江西农村贫困户修房子、通道路,积极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产业扶贫,在青海玉树、在赣州蓉江,我们依托生态公益林建设、EPCO项目建设,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开展技能培训。不仅实现了生态建设目标,还带着当地群众“种花种草”、实现就业,真正收获生态红利。

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向明说,上海建工的生态园林事业正在向“园林景观+环境工程”双主业转型,以前是为城市铺种绿树红花,现在和将来是为社会创造优美生态环境。

剖析两个主业  坚定转型步伐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住在桃浦工业城周边的居民何女士发现,桃浦有一处工地与别处不同:复工许久,603地块始终不见“平地起高楼”。技术人员告诉笔者,这里正在进行的土壤修复工程,不为盖楼,目的是把土地恢复到健康状态。这个细微不同,直指一个崭新的千亿级新市场。

包括上海在内,全国许多城市正打造更多绿色空间和“生活秀带”,以更优供给满足宜居需求。疫情又催生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更高需求。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将这些新需求,化作业务发展重点,在综合考量自身传统优势和新兴热点之后,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了“园林景观+环境工程”的双主业发展态势。

“十三五”期间,园林集团做大做强传统优势,全力打造成为园林景观的建设者,保持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与产业活力。

园林景观主业多元化推进,正是依托全产业链发展。2018年12月18日,赣州蓉江新区公园项目的运营管养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蓉江新区公园从设计施工转入到运营准备。这是上海建工园林集团规模最大的公园项目,也是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的代表作品。赣州蓉江新区公园项目采用EPCO模式,将设计、采购、施工以及公园运营相结合,将管养服务与运营服务相结合,确保工程品质得以延续。2020年,该项目正式进入运营管养阶段。

通过大力推动EPC(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发展,主动发挥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行设计团队EPC项目激励与补偿机制。2016年至2019年,累计新签EPC合同额120亿元,成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积极探索产业延伸业务,着重规划引领,先后承接了“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2040”“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导则及十四五公园布局专项规划”等85个重点规划项目,投标中标多项后续设计及施工工程项目。建立了劳务、机械、苗木三大管理平台,实现了劳务用工、机械设备和苗木运营的统一标准化管理,创造了经济新增长点。持续聚焦古建筑设计施工、文物保护修缮等特色专业,在国内外打造了泰州古寿胜寺、加拿大蒙特利尔梦湖园等一批古建筑精品工程。

在北京世园会上海园建造中,用海派园林风采讲述出生活、生命、生态之间的相生相息,一举夺得世园会最高奖项——AIPH(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大奖,以及北京世园会组委会大奖。在广西南宁园博会,设计建造的上海园“趣上海”,包揽园博会最佳展园等6项大奖。

“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积极探索转型,布局环境工程板块,让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机构研究表明,环境治理市场规模预计在5年内破千亿元,随着修复标准细化,行业壁垒提升,抢占先机的企业更具备竞争力。

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找到突破点,在自主培育之外,创新采用企业合作、收购并购的多元化组合打法,高效切入蓝海市场,形成独有技术优势,成长为“专业玩家”。如,2017年与英国洛尔集团合作成立的琸域环境公司,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取得了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与环境工程设计专项(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乙级资质。随后又合作成立琸源生态公司、收购格林曼环境公司,从完善全产业链、提升核心能力的战略高度,坚定加快环保产业布局,努力成为环境工程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

另外,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打造高品质的环境工程项目,基本实现了“水-土”生态治理全覆盖的高起点环境工程产业布局。

土壤修复业务快速发展,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打造全过程数字化智慧管控平台,获评高新技术企业,承接了上海最大的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桃浦603场地修复项目,已成为上海领先的土壤修复企业,业务覆盖上海、江苏、海南等地。

水环境治理业务扎实推进,承建了长治漳泽湖水环境治理、西湖大学水体治理、长三角路演中心湿地修复等大型水环境治理项目。

2016年至2020年,新兴环境工程主业已初具规模,累计实现新签合同额逾36亿元。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