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仅用6天!全国最大文物保护建筑整体顶升成功

日期:2021-09-07     点击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8月27日至9月2日,仅用时6天,全国最大文物保护建筑——上海华东医院1号楼整体顶升成功。坐落于静安区的华东医院1号楼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建于1926年的宏恩医院,是匈牙利著名建筑师拉斯洛.邬达克独立执业后的第一个重要作品,当时被誉为“远东最好的医院”,并一直作为医疗建筑使用至今。

该建筑占地2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02平方米,地上六层,局部地下一层,总重量约25000吨,平面整体呈“工”字形,为钢筋混泥土与砖木混合结构。其建筑风格鲜明、完整统一,立面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样式,内部装修考究,设施齐全,整体延续了古典主义风格。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作为承载了近代中国和新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建筑,镌刻着沪上医疗近百年的蓬勃历史,承载着海派建筑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邬达克视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为生命,他常说:“质量比一切都重要!信誉比一切都重要!”;同样,在城市更新板块深耕细作十余载的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始终秉承“一流产品,五建生命”的核心价值观,以“匠心之名”,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这座老建筑进行整体修缮改造及整体顶升、结构抗震加固、设备更新、室内装饰装修、外立面修缮、连廊新建和改扩建、室外总体等,通过保护性修缮,延续建筑的历史风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并与新的设备有机结合,提高建筑的舒适性,为这座曾经“远东最好的医院”更新出时代的“新颜”。

文物保护建筑修缮,难在哪里?

老建筑与一般的房屋建筑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此次修缮的华东医院1号楼整体修缮改造工程作为一项文保建筑的整体顶升修缮改造工程可谓是难上加难。

一是开挖凿除障碍多、工效低。原建筑木桩和新做的静压桩数量多达1600多根,如同密布的丛林,为避免机械碰撞对桩基础造成破坏,只能依靠人工进行土方开挖,而第二层土为饱和淤泥质粉质粘土,粘性大且透水性差,降水效果非常不理想,整个挖土区域又只有一个出土口,使得地下运输距离长,开挖时的水平运输非常困难,对土方开挖形成较大障碍;第二层土方及下托盘梁施工作业面狭小,凿除的空间高度只有1.3米,加之原条形基础混凝土韧性极强,在尝试了“所有可能的方法”之后,最终只能采取最原始的人工凿除方法,最高峰时凿除作业人员达到上百人,空间狭小密闭、操作环境恶劣,大大降低了人工开挖的工作效率。

二是顶升专业性强、精度要求高。面对华东医院1号楼因年代久远导致的下雨时出现雨水倒灌一楼的现象,工作人员在反复修改、实地勘察后针对性地制定了技术方案。其中,在选取顶升界面时,设计方与施工方多次研讨,把顶升托盘做到室内地面下部,这一做法虽极大地保护了老建筑外立面,但却为后期施工带来了难度。一方面,华东医院1号楼呈“工”字型样式,顶升建筑面积达10702平方米,曾历经两次修缮。另一方面,荷载分布不均,无法精准计算其承受力度,对顶升技术要求极高。为避免单柱顶升荷载出现差异较大,故对顶升过程中的同步性控制、精密度控制要求会非常严格。采用了最先进的“位移+压力”双控模式,使用交替泵站9套、千斤顶554台,以152个控制点对应155根柱子的荷载,顶升时作业使用的钢支撑达1.7千米,顶升设备的油管长度达15千米。经过项目团队的精心施工,创造了国内文物建筑顶升体量的又一次记录。

三是文物保护建筑,修缮标准要求高。该建筑的外墙面、外墙柱式、山花、檐口、铁艺栏杆扶手等造型多且复杂,且这些都是文物局认定的重点保护部位,针对这些重点保护部位的修缮施工方案均需得到文保、历保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后方能实施,修缮标准要求高。

万无一失“工匠精神”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能够承建好华东医院1号楼整体修缮改造项目,项目团队从施工伊始就从历史人文、建筑结构、工艺选用等多个角度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掌握了工程的历史沿革、使用功能才能更好的还原建筑本身;同时考虑到建筑物整体顶升托换技术作为一种建筑新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对原结构产生影响,为确保建筑在顶升施工过程中“万无一失”,经过勘察、专家讨论及与相关单位探讨,制订了整体交替顶升施工工艺流程,即第一层土方开挖,上托盘梁浇筑施工,静压钢管桩压桩;第二层土方开挖,下托盘梁浇筑施工,顶升千斤顶安装调试。

针对现场土方开挖存在的困难,经过头脑风暴,项目部想到可以参考煤矿开挖作业,在开挖区域布置4m一节的布料输送带作为向建筑外输送弃土的设备。此方法大大提高了出土效率,缩短了第二层土方开挖时的工期。同时针对第二层土方开挖施工区域阴暗潮湿、不透风的情况,项目部在施工区域布置多台鼓风机,保证现场空气流通,同时密切关注工人有无中暑脱水情况。

针对顶升过程中的同步性控制、精密度控制,施工中项目团队采用了现场实时监测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为确保顶升工程各阶段数据得到有效纪录,联合工程研究院在各关键节点安装了监控设备,实时收集数据,以保证结构安全和顶升工程的顺利进行。监测手段主要包括静态测试、动态测试、人工肉眼观测、全过程录像等。监测报警值设定:整体倾斜≤2‰;相邻框架柱间沉降差≤2‰;原有墙体裂缝宽度扩大≤0.2mm;长度延长≤100mm;总侧移≤2mm/日;总沉降≤2mm/日。一旦发生报警,随即暂停顶升施工,分析导致报警的原由,解决问题后才能继续顶升。

由于楼内首层原有的黑白大理石地坪是文物局认定的重点保护部位,土方开挖前需对大理石进行保护性拆除,后期装饰施工时要原样还原。项目部先是尝试使铁椎榔头慢慢凿对大理石进行拆除,发现当时地面大理石铺贴采用的是湿贴工艺,拆下来的大理石背面有大约6~7cm厚的水泥砂浆粘结层依附在大理石背面无法去除,另外石材本身材质之间的粘结力已经小于湿贴砂浆与大理石之间的粘结力,导致拆下的大理石横截面出现了断层现象。常规的凿除施工将会对这些老大理石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根据以往对保护建筑构件的拆卸经验,通过大量的试验和技术创新,最终确定采用了一种基于绳锯切割的施工工艺,将黑白大理石地面分成几个大区域,通过金刚石的绳锯摩擦切断黑白大理石基层面,使黑白大理石以大块状形式被切割,并妥善保管储存,最大程度对黑白大理石地面进行了拆卸。此拆除方案也得到了市文物管理部门的认可。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如何在人间烟火的浸润中,既保护建筑也重塑风貌更赓续文脉,让它们“活”在当下,这是新时代赋予匠人们的考题。不久之后,“百岁老人”将以挺拔的时代新姿,彰显上海这座城市的新活力,让老建筑以新功能绽放生命力,这是五建集团以“美好城市共建者”致敬时代发展,矢志不渝探索和创新的又一答案。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