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上观:【行者上海】②建筑师为何追逐高度?因为上海需要!

日期:2021-10-08     点击量:

从一片平地,到放眼望去都是高楼,朱毅敏想,这一切并非建筑师的功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所谓“行者”,是城市蓝图的建设者,是城市梦想的践行者。两个月时间,我们走访了这么一群为上海城市发展笃诚实干的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上海的楼一批一批地起来了。此前,体现上海高度的建筑一直是国际饭店,83.8米。

1991年,现任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的朱毅敏大学毕业刚刚开始工作。他还记得当时上海最高的一栋楼在浦西,上海商城,164.8米。

看看世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300多米的高楼。想到自己刚开始造的楼也就70多米,朱毅敏心里是在意的,“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追逐高度”。高度,就意味着地标,“走在城市里,大家都看得见”。

1994年,东方明珠竣工,468米,一下子拉高了整个上海。紧随其后,金茂大厦开工。之后,环球金融中心跟上……同期,150-200米的楼成批而起,在上海如雨后春笋。

朱毅敏参与建设的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是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他记得当时大家跟台北101大楼的508米高度较劲,因为“101大楼上面有一个‘帽子’,人站不到那么高,但我们人能站得比他们高”。

“占领制高点”,需要逐个击破技术难关,需要不断推出新的方案,而每一次的突破其实都非偶然,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我国首创的“整体钢平台模架装备”,在建造超高层建筑过程中,它借助智能化操控液压油缸,支撑大平台向上爬升。它给高空作业创造了全封闭的环境,确保施工人员与物资安全。自建造东方明珠投入实践以来,这套平台在一次次项目中完善、优化,于是才有了为632米的上海中心打造的全新建设方案。

大楼竣工后,工程师们一般就不会再站回到之前施工时的高度了,不过朱毅敏并不觉遗憾。“我是结构工程师,我们眼里看到的跟其他人不一样”,不论外表多么辉煌宏大,结构工程师看的还是“骨子里的东西”,想的总是“如何把图纸变成现实”。

从一片平地,到放眼望去都是高楼,朱毅敏想,这一切并非建筑师的功劳,“我们只不过是把这个东西给实现了”。

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高度。上海,需要更多顶级的办公楼吸引和容纳企业与人才。也因此,建筑师们被赋予了实现梦想、超越梦想的更多可能。

朱毅敏想起刚入行的时候,他站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城市发展沙盘前,看到那些仍是模型的楼,就满心期盼着有一天,经过拔地而起的高楼,自豪地道一句:“那是我们造的!”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