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华建设网:上海建工:人工智能信息化助推“智慧工地”建设升级

日期:2021-11-11     点击量:

电子围栏,准确识别施工现场安全围挡拆除缺失情况并发出警示;吊钩可视化,为塔吊、龙门吊等起重机械装上“智慧探头”;AI作业辅助系统,自动评估操作人员动作合规性;设备基础及资质信息以二维码的方式贴在每一台设备上,使每一台设备拥有“专属ID”……安全、可视、智能、可追溯,这些都是上海建工持续打造升级“智慧工地”的真实写照。

传统的“智慧工地”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上海建工的“智慧工地”平台2.0却让人耳目一新,以人工智能信息化为代表的技术智慧深刻影响了“智慧工地”的发展方向。

这样的感受在现场观摩时最为直观和深刻。11月8日,上海建工在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举办的“智慧工地暨人工智能设备信息化应用观摩会”上,其中的双子山为景观堆山建筑,采用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用量达3万吨,是国内最大的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打造服务市民的人文新地标。承建这样一个上海市重大项目的同时,上海建工也把“智慧工地”平台带到了这里,实现了典型场景应用。

在现场展区,围绕人工智能设备信息化这一重点,上海建工展示了AI建造现场安全感知系统、AI作业辅助系统、施工设备管理系统等,凸显施工生产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理念。AI建造现场安全感知系统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为核心,具有群机械防碰撞、起重设备状态监控、吊钩可视化、施工升降机AI告警、隧道内定位、吊索具检查、泵车定位等多方位智能安全监控功能。AI作业辅助系统主要包括大型设备及流动设备的人脸识别告警及联动,以及以一定距离为半径监测区域内起重指挥人员的在岗情况及未授权人员闯入情况的危险区域识别。施工设备管理系统以二维码、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为核心针对施工现场出入设备进行实时监管,实现设备出入场管理、设备巡检计划管理、安全交底、技术资料管理等功能。

经过对平台中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基坑管理、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等的迭代升级,“智慧工地”平台2.0进一步延展出“X”模块,并现场展示了PEC构件跟踪管理、智能水电表、智能地磅、车辆出入管理、智能螺母、钢丝绳监测、作业机器人等,工地智能图书馆、智能健康亭、安全展示厅、工地党建等功能也得以实现。

近年来,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上海建工坚持战略引领,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城市转型建设需求,在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开始探索尝试“智慧工地”平台应用。

在北横通道建设中,北虹立交运用BIM技术发现承台与市政管线冲突并优化规划方案;实现海量数据整合BIM与GIS无缝融合,自主研发基于网页的协同管理平台,攻克了多软件模型融合、大体量模型轻量化展示等关键技术,累计形成60平方公里地理信息数据,全线2万公里的各专业市政管线共计15000个模型,总体数据量达到60GB;动态识别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风险问题,提升了项目的协同管理能力,为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支持。

在龙东大道项目,实现了全线6.225公里涉及的4个工区人、机、料、法、环施工要素全面管控,开启了施工智慧管理新模式,初步建成具备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特点的智慧工地。开发了基于柔性供应链的预制构件智能管控系统,实现构件生产、存储、供应和施工全过程网络互联、数据共享、智能管控,确保了龙东大道工程4个工区共计943根立柱、437个盖梁、1432片箱梁、47片双T梁等大型预制构件的高效化协同生产供应。

“智慧工地”建设是上海建工面向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创新转型的重要平台,也是创建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工程项目的重要举措。在此前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智慧工地”平台开始向六大新兴业务板块铺展、向全产业链后端延伸,构建起涵盖建筑数字化交付与智慧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业务体系。

在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现场28台塔吊全部安装防碰撞黑匣子,解决数千次碰撞隐患,自建机械设备和物料追踪二维码258批次,作为信息查看载体。构建BIM模型2539个,在虚拟世界中为实际业务工作减负,在基于BIM的设计优化基础上,以BIM模型为基础,对整个全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完善。设备信息化追溯所有设备的“前世今生”,搭载相应模块就能将具体信息传递至后期运维端,采购、运输、安装、调试、验收等施工过程各个阶段形成的信息也被记录下来,以此构建建造过程数据库,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信息结构,实现数据可追溯、信息可分析。

桃浦603地块是国内首个全方位运用数字化管控技术的土壤修复工程,行业领先的全过程数字化“智慧工地”平台,集BIM、GIS系统、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一体,结合HSE管理体系,将在现实环境下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决策指引,实现对“土壤修复工厂”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管理团队及业主可以通过大屏决策端、后台管理端及移动协同端实时了解土壤修复与水处理进展情况、人员信息、视频监控信息、风险信息、运输车辆信息等各类数据。智慧工地平台改变了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领域传统的施工理念和方式,实现了全过程智慧化管理升级,更推动了环境修复全过程数字化建设进程。

伴随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上海建工的“智慧工地”平台将不仅仅满足于技术的创新运用和管理能级的提升,更多地要满足行业发展实际需求,致力于打造一个“行业生态圈”,实现产业互联、数据互通,为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业主方等提供附加值服务,共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世界顶级科学家社区首开项目,人员安全远程管控、设备机械各阶段管理、环境监控平台联动和物料全过程进度管控得以实现。现场安装闸机通道12台,现场10台塔吊全部安装塔吊防碰撞黑匣子及吊钩可视化;安装环境监测设备联动雾炮;构建 BIM 模型,安装监控摄像机数量 105套,同时布设VR电子沙盘。

在临港建设者小镇,结合AI识别和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的智慧小镇,服务3500名临港建设者。小镇的安全管控(人脸识别进出门禁、车辆道闸、视频监控、访客登记)、宿舍管理、能耗控制、小镇内部所有商业消费、活动中心体验等都可通过工地一卡通实现,同时还配套有VR安全体验,所有数据都可实时汇聚、有机展现,同时平台与项目工地劳务实名制系统联动,真正实现了小镇的智能化管控和服务。

全面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伴随着“十四五”的到来,站在全新的起点,上海建工将继续坚持统一性、优先性、系统性原则,持续探索符合工业互联网应用和数字化转型的新路,进一步打造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智慧工地”平台,助力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愿景的实现。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