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伦律师事务所 月兰微律:人物专访——许海峰:“双碳”目标下上海建工的ESG合规和风险管理实践

日期:2022-02-22     点击量: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企业通过践行ESG理念可以提升企业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在充满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和组织的韧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建工集团(以下简称“上海建工”或“集团”)是一家享有行业盛誉的世界500强企业,也是具有68年历史的中国建筑业的先行者,集团始终秉持“和谐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把ESG理念融入到公司战略、业务发展和公司治理的各个层面,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近日,中伦律师事务所房地产和基础设施行业委员会合伙人周兰萍律师采访了上海建工企业管理部总经理、法务部主任许海峰先生,请他分享上海建工ESG合规和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以及在“双碳”目标下对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上海建工股票被列入“上证”180指数和“MSCI”指数,在资本市场影响力不断上升。自2008年起,集团连续十三年发布企业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书,请您介绍一下上海建工在ESG方面的实践和管理经验。

在环境(Environmental)方面,上海建工从绿色施工、绿色建造、绿色产业等方面落实企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建筑,成就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

“和谐为本,追求卓越”是上海建工的核心理念,“和谐为本”的诠释里就有对环境以敬畏之心求和谐,集团在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建造服务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上海建工从绿色施工、绿色建造、绿色产业等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海建工倡导绿色施工,在建设过程中导入了环境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贯彻落实“四节能”和“一环保”的要求,注重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的排放。在建筑材料的生产上也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上海中心、世博会场馆、上海展览馆等大型标志性建筑使用的砂石骨料都来自集团旗下湖州新开元石矿,新开元从创建之初就十分注重矿山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先后开展了安全高效开采、清洁高效加工和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攻关,实现了边开采边修复,2014 年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

上海建工在绿色建筑方面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25项,通过美国LEED认证和中国绿色标识的项目共计49项,其中上海中心大厦工程获颁有着绿色建筑“奥斯卡”之称的LEED-CS铂金级认证,成为全国范围内400米以上的第一栋铂金级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国家电网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北方基地(一期)项目,引入40余项现代绿色建筑科技、各类新型建材与部品,园区以绿色生态、舒适宜人、节能低碳为导向,构建局域能源互联网,实现100%电气化运营,荣获第八届Construction 21国际“绿色解决方案奖”。

近年来上海建工在生态环境领域大力布局,从土壤修复、流域治理到废弃物处理、噪声与光污染防治,再到园林景观,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土壤修复领域,2020年集团成功实施了上海迄今为止治理难度最大、规模最大的桃浦603污染地修复项目,充分证明了上海建工在土壤修复领域中的领先水平。

2020年生态环境业务板块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2021年10月28日,集团对生态环境板块进行了整合重组,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为生态环境业务发展搭设更高的服务平台、注入更大的发展活力。

在社会(Social)方面,上海建工从产品服务、员工培养、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体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共赢利他的企业文化。

上海建工是上海乃至中国的“超级工程”缔造者,在2020年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位列第9。上海建工追求质量第一,为业主提供精品服务,历年来共获得117项鲁班奖和85个国优奖,省部级工程质量奖1000余项,是建筑行业获奖总数最多的地方企业,同时“上海建工”品牌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建筑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被世界品牌实验室授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在员工成长和激励方面,上海建工提出“SCG-E”人才培养计划,为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员工量身打造专门的培养计划,帮助员工成长,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实行核心员工激励计划,2016年推出了有4000多名员工参与的首期核心员工持股计划,2020年集团再次推出对100多名核心员工的持股计划,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上海建工拥有完整的建筑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从投资、建设到勘察、设计、建造、运维、更新等为一体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上海建工鼓励、引导合作方采取积极的环保管理政策,挑选在ESG方面表现优秀的供应商,打造稳定、绿色、低碳的供应链。

上海建工除了通过社会捐赠、精准扶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外,也尝试通过打造对地方有积极社会效益的项目反哺地方社群。例如上海建工近期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项目,这个项目在设计时应用了“海绵城市”技术,在雨季等降水密集的时段,对雨水进行存蓄,减轻市政管网设施压力,除了整体达成“雨水收集量等于市政管网取水量”目标外,项目还能对周边河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通过提升水生态质量,造福项目周边的社区。

在公司治理(Governance)方面,上海建工在董事会人员结构、合规和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展示出公司治理的规范性。

集团组织架构完整,运作规范。董事会由8名董事构成(3名为女性),其中外部董事2名,独立董事3名,职工董事1名。董事会成员包含行业资深企业家、会计专家学者、法律专家,体现出董事会的多元化和独立性。

在合规和风险管理方面,集团有完整的覆盖两级企业的内控制度体系,每半年开展一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自评,每年接受外部专业机构对内控体系有效性的审核;从2015年开始,上海建工开展了以合规管理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对所有二级子企业每年至少有一次全方位的合规检查,检查内容涵盖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管理体系的构建到制度的执行,从投资到业务、工程分发包,从财务到资产等环节都包含在内,并且将检查结果纳入到集团对二级公司主要经营者的年度责任考核中;集团建立了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开发了合同关键信息与风险管理系统,和行业顶尖的律师团队合作,加强对“三重一大”等重点事项的管控,执行经济合同法律审核的全覆盖。在“十四五”期间,集团计划打造一个以风险为导向,融合内控管理、合规管理、法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四位一体”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完成风险信息的收集、评估、处置以及信息报告的输出,实现风险管理、监控和预警一体化。

在信息披露方面,上海建工从1998年上市至今,积极履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坚持做到应批尽批和披露信息及时准确,同时参考国际标准,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集团连续多年被评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A(优秀)”和“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企业。

二、随着“30·60 目标”写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碳达峰和碳中和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未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目标,建筑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重点行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您能能谈谈对此的思考吗?上海建工是如何应对的?

(一)“双碳”目标对那些对变化具有洞察力、准备充分、反应敏捷、对行业发展有准确研判的企业是挑战也是机遇。

“双碳”目标给建筑行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建筑企业要面临业务的转型,产业的升级,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调整,生产流程的重塑,供应链的整合等等一系列的变化,可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当整个行业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在同一起跑线上时,那些对变化具有洞察力、准备充分、反应敏捷、对行业发展有着准确研判的企业,往往会在行业洗牌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夺得先机。从这个角度来讲,挑战也意味着机遇。

当然,要完成风险到机遇的转换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企业要对环境变化有深刻的洞察能力,对风险有敏锐的识别能力,敏捷应对,提前布局。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推动企业实施ESG风险管理的动因之一。

(二)上海建工应对“双碳”目标的尝试和探索

(1)实施战略转型,增强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建工“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成为“数字化赋能的建筑全面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的战略定位,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转型”三大创新转型战略,在巩固传统领域优势的同时,增强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2)拓展新兴业务,推动产业链联动

集团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在五大核心业务基础上提出了着力发展六大新兴业务,包括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同时也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的业务。

在先进核能领域,上海建工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 (TMSR)”的实验堆安装技术研发,推进TMSR的技术发展和产业链布局。

在光伏领域,布局光伏电站,推动产业链联动。自2016年起,集团积极布局光伏电站投资领域,目前已打通光伏电站开发、投资、建设及运维一体化产业链,并挖掘BIPV业务,将绿色建筑、建筑翻新与光伏产品相结合,推动产业链联动。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已投资、建设、运营了上海成套临港奉贤产业园、海事大学、西郊农产品交易中心三个光伏电站项目总计发电量突破4013万千瓦时,节约12843吨标准燃煤,减排32774吨二氧化碳、338吨二氧化硫和2662吨烟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3)加大科技创新,推进企业动能转换

上海建工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巨大,2020年度达81.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庞大的研发投入推动了集团高科技产业及绿色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实现动能转换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上海建工研发的“9H”技术集成系统,应用多项关键技术,从空气、阳光、水源、声音、温度、湿度等九个人居维度打造”绿色科技+节能”住宅,提升居住品质,实现建筑、科技、环境的和谐统一;再如,上海建工全方位策划、投资、建造的“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项目,是国内首个“五零”建筑,建成后将实现“零碳、零能耗、零水耗、零废弃物、零甲醛”的“5Z体系”(Zero)绿色碳中和建筑目标。

(4)坚持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近年来,上海建工加大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建设领域研发及应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桃浦603地块土壤修复、东方医院、西湖大学、深圳大学等工程,集团以数字化建造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全周期服务,通过“智能化传感器”和“物联网”,增进“建筑与人”的交互,实现数字化交付、智慧化运维。

上海建工作为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拥有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建造体系,并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化率”和“装配化率”。随着建筑垃圾资化源化利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3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研立项,集团的工业化进程将更进一步。

上海建工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绿色产业等方面的实践在前面已经表述得比较充分,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三、“双碳”目标下,企业需要律师提供哪些方面的法律服务?

“双碳”目标下,企业合规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律师可以帮助企业评判在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下,企业经营行为是否满足合规性的要求。此外,在企业自身业务转型的过程当中也会出现新的法律问题,如碳排放交易、并购、土地+开发、土壤修复+城市更新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业态,需要律师在交易模式策划、交易结构合规设计、交易文件制定、交易环节风险管控以及企业的ESG合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