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财富中文网:特斯拉上海工厂背后的“基建狂魔”

日期:2022-03-14     点击量:

以上海为中心,与城市天际线一同成长,以技求远,以新求变,而后逐步走出沪上,走出舒适区。

“你走错了,你应该去东大名路666号。”福山路33号大堂前台的女士说。

此时离访谈开始只剩下半小时。让我意想不到,竟然各有一幢名为上海建工大厦的高楼,分别位于寸土寸金的外滩和陆家嘴。

女士好心宽慰,“经常有快递送错到这里。你出门打车,左拐进隧道,15分钟左右能到集团大楼。”原来,福山路33号是上海建工的上一个总部所在,如今容纳着其下属的一建集团。

再次坐上出租车,我好奇地在地图软件上搜索,只输入“上海建工”四个字,单单是上海就会有近90个不同的选项。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旗下有3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5.3万名员工,而如此体量的职场和职员,主要集中于上海。

访谈地点位于北外滩上海建工大厦20层。我比约定时间提前5分钟到达,得以快速打量这间会客厅:宽大的中式沙发,鹅黄底色、祥云红纹地毯,有盖的白色陶瓷茶杯,让人联想到《新闻联播》中常见的画面。墙上唯一的装饰,是《财富》杂志授予的牌匾,显示这家企业在202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名列第363位。

窗外更吸引眼球——中国最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在这里一览无余。黄浦江左侧,陆家嘴摩天大楼勾勒出的雄伟天际线,像是这个时代亢奋的心电图;右侧,是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短短几公里的河岸,既具有现代气势,也包含百年沧桑。从开埠至今,这里的昼与夜,时常被定格为一个个经典的画面,出现在各种公共或私人的取景框里。

徐征准时进入会客厅。“你所看到的,是最好的展示上海建工建筑能力的实景沙盘。”几分钟前已经有人“纠正”过我,问陆家嘴的哪幢楼是上海建工建造的,不如问哪一幢不是。徐征用两组数字给出了更清晰的答案:陆家嘴的楼宇兴建,以及对岸外滩建筑群的修缮工作,上海建工包揽了85%;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上海,则是全市标志性工程、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基建项目的60%。

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高达1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6%。仅2020年期间,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就高达15.2万亿元,是美国未来五年基建总投资的4倍多。(编者注:2021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乔·拜登签署了五年增加5,500亿美元投资的基建法案。)

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为经济体提供巨大推动力,对非发达地区的功效尤其明显。比如,修建道路能够帮助摩洛哥女童的入学率翻倍,而兴建医院可以让印度的儿童死亡率减少50%以上。

许多中国企业幸运地赶上了基建投资持续加码、一个全球最大“工地”的成形。它们没有错过持续近30年的政策风口,为14亿人架桥筑路、添砖加瓦,也因此获得了充分回报。在202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共有14家“工程与建筑”企业,其中10家来自中国。不过,榜单中清一色的是“中字头”央企,上海建工和广州建筑是唯二的地方国企。

相比而言,国有建筑工程企业是基建热潮的第一批受益者,它们“接单”接到手软,也更容易获得大额贷款用于工程垫付。民营建筑公司的成长更为不易,它们往往难以承接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只能投身于更为市场化的房地产领域。在近期恒大等企业出现危机后,不少建工和装饰企业都受到殃及。

除了《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身份,徐征比较在意的是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ENR)每年都会进行企业评价排名,在2021年的全球工程承包商排行榜上,上海建工位居第8位,比上一年前进了一个名次。2021年,这家企业生产了4,30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排名中国第3位、世界第5位。

这是一家与上海的天际线一同长高的企业,其前身能够追溯至创立于1953年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徐征通常会向希望了解企业的人这样介绍上海建工——我们是有使命感的企业,所以我们不断地去追求踏上时代的节拍,应用一些前沿技术,来提升建造能力,给城市最优质的建筑产品。“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城市发展,也快速成长自己。”徐征说。

2019年评选出的新上海十大地标,有9个是由上海建工独立建造的,另一个是联合建造。“上海建工在重大工程上有一定的占有率,我认为能力是最重要的。”徐征反复提及“能力”一词,在两小时的对话里出现了46次。在徐征看来,有很多重大的工程项目,并非谁都能做,并且可以做出精品。这句话包含着一句中国俗语所能够透露出的自信——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他常常对旁人讲,对于一个以建筑作为毕生职业的人来说,承担筑造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令他一生无憾。这项凭借系列“关键技术”获得上海2019年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超级工程,是企业能力和实力的最佳体现。

超高层建筑物最惧怕的自然界力量,是风。如果10米高度的风速为5米/秒,300米高处的风速将会超过30米/秒,楼层越高,风速越大。626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设计摆脱了高层建筑传统的外部结构框架,设计了旋转、不对称、外层可浮动的双层玻璃幕墙。“内刚外柔”的新型柔性结构设计,让建筑表面的总应力不断的在进行微小调整,使风载降低24%。

这是首次在超高层建筑上使用柔性幕墙,14万平方米的面积,共有20,357块不同大小曲面的玻璃需要安装,被业界定义为“顶级幕墙工程”,难度系数堪称世界之最。

上海建工承建的幕墙通过了水密、气密、抗风压、平面内变形性能的“四性测试”,以及150%设计荷载下建筑结构安全等性能指标的验收。“上海中心是建筑设计、机械加工和建造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工程领域目前的天花板。”徐征说。

获得埃隆·马斯克的称赞并不容易,但特斯拉(Tesla)的上海超级工厂除外。“实话实说,在我此前的人生里,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东西建得这么快。”他在2019年8月29日召开的AI大会上说。

作为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第一座工厂,马斯克原本对上海工厂的预期是两年投产,因为与之体量相当的美国本土工厂,仅结构建造就用时三年。同时,特斯拉是中国首个外商独资的汽车制造项目,上海将其视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外商外资持开放态度的代表性工程,打开了一切有可能的绿色通道。作为总承包的上海建工,把从事过迪士尼、浦东机场、国家会展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团队投入到特斯拉项目,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建成厂房结构,帮助智能汽车巨头在中国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为此,特斯拉的大中华区总裁朱晓彤专门给承建商送来感谢信。

“工厂奠基开工的时候,马斯克开心地跳起了太空舞,但他的团队当时在台下发愁,因为老板提出当年投入生产,他们没有信心。工厂半年时间建成后,马斯克在推特(Twitter)上一遍遍发,为‘上海速度’点赞,说‘基建狂魔’并非浪得虚名。”徐征指出,快速完成复杂工程,需要每一个环节丝丝入扣,考验的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背后依靠的正是科技进步,比如BIM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使项目建设时间大大减少,更确保了现场装配的“零误差”。

徐征很乐意谈论“豪华的人才队伍”。他认为上海建工近年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建造技术能力、工程科技能力、保证设计能力和数字化能力,主要得益于有一支由240多名博士、35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超过4,500位一级建造师组成的工程师团队。

他提出了一个自己创造的概念:工程师气质。“我们倡导所有员工像工程师一样追求工作上的品质和精准,鼓励技术人员保持好奇心、想象力和奋斗精神,把前沿科技与工程建设实际应用相结合,成为行业里的专家。”徐征不断强调技术立企、以能力赢得市场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长期的能力建设,向外界展示上海建工人独特的精神状态和专业素养,也就是工程师气质,让客户和社会感受到我们是值得托付和信赖的伙伴,可以放心地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我们。

把“工程师气质”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与徐征本人的成长履历相关。1983年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后,他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担任技术员,扎实在工地泡了十年后,他在1992年后相继成为项目经理、项目总指挥、集团副总工程师。这一段经历使得他既有理论思维,也有工程一线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专业技术,又具备了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

2002年,徐征出任上市公司上海建工董事长,从工程师变成了管理者。如果以企业营收变化的视角来看,他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转换:2002年90亿元,2012年931亿元(经历了两轮重组),2020年2,313亿元。

徐征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抉择,也是上海建工关键的转折时刻,发生在2007年。

当时上海正是世博会召开前的建设高峰,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工地,徐征却在高管会议上提出:不能偏安于上海。很多人不解,在上海发展的挺好,为何要出去抢市场?他给出的理由是:城市建设有一个从高潮进入低潮的过程,而且上海的地域有限,公司在上海的业务量不可能持续高增长,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如今,上海建工已经有超过40%的营收来自上海以外,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50多座城市,海外41个国家或地区。

2015年,上海建工开始酝酿十几年来最大的一次业务结构调整,从建造者向“服务商”转变。如果上一次“走出上海”是扩大布局版图,这次则是拉长产业链条。

在徐征看来,如果把建筑视为产品,那么它就存在着需求分析、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质量检验、交付使用、维修保养、更新升级等不同阶段,存在50年到100年的生命周期。而工程建筑企业扎堆产品制造环节,已经让这个市场成为“血战的红海”,若要突出重围,就只能从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拓展到高附价值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才是唯一的出路。

此后,在传统五大主业“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的基础上,上海建工陆续增加了“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六大新兴业务。“实际上我们是基于自己的能力,做主业相关的延伸,全产业链协同联动,从工程承包商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

这家老牌地方国企正在努力改变自己,但徐征认为,最根本性的变化来自于体制的改革,来自于改革所带来的一个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

上海建工于1998年成为中国首家以建筑施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历经了两次重大资产重组,实现了国有企业中少有的集团整体上市。徐征认为这给企业带来了深刻变化。“比如我们的董事会,现在是5位外部董事,4位内部董事,毫无疑问这会带来一个约束力,促使公司做出合理、正确的集体决策。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这让人想起《财富》(中文版)在2007年对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专访,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国资委面临三个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企业布局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哪项任务最为艰巨?李荣融答:三项任务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因为这项任务的中国特色太强烈。政府干预企业太容易了,企业负责人不听话,就把你换位子了。

听完这段转述后,徐征说:“国有企业走什么路很重要。”

我问他:“走什么路?”

他回答:“永远相信市场的力量,走市场化的道路。”(财富中文网)

公司简介:

上海建工集团(Shanghai Construction Group)

总部:中国上海

营业收入:335.256亿美元(2020年)

《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63位(2021年)

公司简介:中国建筑行业先行者和排头兵,排名2021年《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8位。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被《财富》(中文版)评选为“2021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

公司网址:www.scg.com.cn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