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上观新闻:上海百年建筑修缮新进展,“小红楼”时隔一年半将返原址,为何建筑平移变多了

日期:2022-07-04     点击量:

“小红楼”被作为历史保留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未来要植入文化商业功能。

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一处上海老建筑有了修缮新进展。7月3日上午,随着启动杆的推动,被黄浦区160街坊老市府大楼包围在中间的“小红楼”缓缓向目的地挪动。时隔18个月之后,它将于7月8日正式重回原址。

或出于城市发展需要,或出于建筑保护需要,近年来把老建筑进行位移的案例不在少数,工程界纪录也每每被刷新。“小红楼”重约3800吨,这次平移再次提高技术难度,成为上海目前面积最大、重量最重的砌体结构平移工程。

兼顾修缮和地下空间开发

黄浦区160街坊有一红一白两栋建筑,尤为引人注目。白色建筑曾在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姓名,它建于1914年,建成初期作为工部局大楼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为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里升起。

老市府大楼是一处半围合式建筑,“小红楼”被它包围在中间,同样拥有百年历史。它最早是原工部局卫生处办公楼、救火处消防员宿舍楼。虽然名气不及老市府大楼,但建筑风格颇具特色,属于砖木结构的清水红砖维多利亚式建筑。因楼顶铺有红瓦,所以被人们称为“小红楼”,俯瞰呈“凹”字形布局。

在见证百年风云变迁之后,黄浦区160街坊正重焕新生。2019年10月,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开工,由上海地产集团下属世博土地控股公司、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的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并被列入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改造先行启动项目。

启动修缮时,“小红楼”属于居民楼,并未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或文物名录。在考证它的历史底蕴之后,“小红楼”被作为历史保留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未来要植入文化商业功能。在160街坊项目整体规划中,“小红楼”进行外墙修缮、内部换胆的同时,原址还要开辟地下空间。经过技术团队经过多轮分析论证,决定将“小红楼”进行两次平移,先移至临时点位,等到地下空间开挖结束再回归原位。

顶升露出精美石材底座

“小红楼”的第一次平移是在2020年12月,第二次平移于今年6月30日正式启动,中间间隔一年半时间。

施工总承包方上海二建集团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要在“小红楼”这个保护建筑地下开辟三层空间,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小红楼”基础埋深浅、墙体厚、外墙保护部位多,且小楼紧邻轨交10号线隧道和其他重要市政管线,项目团队需要严密监控施工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还要保障“小红楼”本体的安全无损。

在开工之前,施工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排摸把脉项目区域内所有建筑。针对保护性综合改造过程中的难点,项目部提前敲定各种施工方案及工艺,其中包括“小红楼”两次平移方案。在平移时,团队围绕变截面托换、抬梁交叉托换、空间加固和全自动实时监控等4大技术进行攻关。回迁之后,“小红楼”为了展现完整风貌,采用整体顶升抬高,露出被掩盖多年的精美石材底座。

位移工程变多的背后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老房子、新建筑,乃至大桥、古树,通过移位技术“搬家”,在新址上重获新生。如,在华东医院南楼整体修缮改造工程中,最具历史特色的南楼被整体抬升。

无论是平移还是顶升,都属于建筑物移位技术的类别。建筑物移位主要包括三类:平移(旋转),顶升(降落、纠偏),以及托换。

有一种声音认为:移位会影响老建筑的价值。实际上,给老房子搬家,是城市更新中的一种保护措施。比如,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喇格纳小学旧址”,因地块规划需要,为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建设让步,经过专家评估,老房需要进行位移保护。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地下空间被开发,位于地表的建筑也需要进一步加固。业内人士表示:“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建筑移位技术,也是对老建筑的保护。”老建筑可能因为自身沉降或周边开发,而处于地势低洼地区,容易在强降雨天气下出现积水倒灌,从而影响建筑质量。如华东医院南楼,因为周边地面标高抬升和本体沉降,室内地坪较室外低了0.6米至0.7米,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正常使用。18年前,位于静安的一棵百年广玉兰也是因为地势低洼久被水浸,被抬升和平移到新址,实现了抢救性保护。

在城市开发中,上海较早使用了建筑移位技术。记者了解到,上海最早的老建筑移位出现在1993年。当时,建于1844年的“外滩天文台”为配合外滩二期改造工程,塔楼整体平移22.4米。十年之后,上海音乐厅也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以5800吨的“体重”被整体抬升3.38米。这是当时国内建筑中抬升最高的一次移位,所采用的技术是国内建筑移位行业的一次创新突破。

近十几年来,我国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偏、托换、加固、改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数百个移位保护工程。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建筑移位技术的不断演变,适用的建筑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理论上说,只要前期加固得当,无论体量大小,无论建筑新旧,都可以进行建筑位移,且没有次数限制。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