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劳动观察: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结构封顶,城市“造山”有着这样的黑科技

日期:2022-12-14     点击量:

根据目前的施工进程,2023年将充分利用春秋两个种植季,完成山体表面的绿植栽种,2024年正式对外开放。

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今天完成表皮结构封顶。该项目由上海地产集团作为建设单位、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施工总承包。根据目前的施工进程,2023年将充分利用春秋两个种植季,完成山体表面的绿植栽种,2024年正式对外开放。

双子山山体最高峰48米,次峰37米,要在城市里平地造起这样一座山谈何容易。上海建工一建集团研发出三大关键施工技术,为绵延“山脉”塑形,完美实现城市“造山”。

PEC组合结构确保“骨骼强健”

外表看是山,但其实双子山的内部几乎和普通的建筑没什么两样,同样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支撑结构。而且,由于山体表面的覆土、绿植等,整个建筑体的重量比普通建筑更重。

“普通钢结构成本高、混凝土浇筑的重量又太重,因此我们在建造的时候采用了国内最大PEC(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双子山项目项目经理张斌告诉记者。

通俗地说,PEC就是用混凝土包裹钢材,这样一来,材料兼顾了强度、自身重量和耐久性。

一建集团运用二维码+RFID芯片实现了PEC从生产制造、构件信息、物流运输到安装的跟踪管理,保证构件供应紧扣各项工程节点,提升了施工全过程管理效率,从根本上保证了双子山“骨骼强健”。

打造移动施工平台适应不规则外形

打造出山形独特的曲面,是工程的又一个难点。

结构搭建好之后,要铺设屋面层、设立挡土墙、回填覆土供植物生长……但这些都需要沿着不规则的“山势”进行,常规的脚手架难以应对。

为了适应山形独特的曲面形状,一建集团创新研发出山形建筑屋面施工关键技术,在一次结构上设置可满足屋面结构不同高度施工需求的移动工具式支架,以适应山形斜屋面不同高程工况,保证了山形屋面结构施工时的支撑稳定。在一次结构局部施工完成后,使用过的模板和支架回收重复使用。

5000多棵苗木像摆盆景一样

据介绍,未来整个双子山的山体面积要达到24万平方米,要种植约5000多棵苗木,未来如何灌溉、甚至面对台风天的袭击,相对于自然山体都是不小的挑战。

记者在现场看到,山体表面分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网格,每个网格平均1.5-2米深。“不同的植物,其实就像盆景一样摆放进网格内。”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双子山项目经理易卫军告诉记者。

对于植物强大的根系以及防风的考虑,建设方表示,在网格内铺设了防穿刺的防水材料,使得植物根系不会扎到混凝土里、影响建筑体的安全和防水;同时山上选种的苗木,一般也不会采用根系特别庞大、植株特别高大的树木。

还原上海本土山体形态并设有瀑布

双子山项目建成后,整体以松江本土山体形态“九峰三泖”为原型,还原自然野趣的山林溪瀑,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记者今天在山上看到,这里将成为俯瞰浦江两岸、世博园区、卢浦大桥、徐汇滨江等地标景点的最佳观赏位。

同时,山体内部空间也将充分利用。按照规划,山体内的一、二两层将建设停车库,规划近1500个停车位,三层为人员疏散层,与外部交联互通,三层以上将作为展示空间。两个山体顶部都有观景平台,山间将设置曲回步道,可供市民散步休憩,登坡望远。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