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市民的金点子出发,经过两年的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今天上午终于迎来表皮结构封顶,主峰48米、次峰37米的山体全部成形,想象终成现实。这也将是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 国内首座高度过40米的空腔人工山 从卢浦大桥上往下俯瞰,已经能看到黄浦江东岸这两座起伏的山体。记者了解到,由上海地产集团作为建设单位、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施工总承包的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采用山型布局,利用结构空腔形成绵延的山形特征,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屋面结构上设置挡土墙分仓覆土,从山底到山顶覆盖种植土及多种植被形成人造山体。山体最高峰48米,次峰37米。 建成后,双子山山体表面将体现自然风貌,内部空间结合游览、停车、游客服务等功能,实现了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生态拓展的功能结合,将成为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也是国内最大PEC(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作为国内最大的人造景观山体建筑,它的东西长度达到了1120米,最宽的地方则有520米。主峰的最高点的绝对标高达到了52米,次峰的标高也有39米。“建成后,这将是上海仅次于佘山的山峰景区,算是上海第二高峰了。”作为设计单位的华建集团中国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李亚明介绍说,双子山建造采用了空腔结构的形式,主峰有8层,次峰有5层,1-2层将是车库,4-5层则会有一些展览区展馆。 在作为设计者的李亚明看来,随着双子山建成,兼具生态、文化、科普、休闲等功能的世博文化公园未来将成为黄浦江生态走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心核心区打造这样一个大型沿江公园,会为上海“一江一河”重要滨江风光形成一个新地标,为上海市民创造了一个新的都市生活体验。 据上海地产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管韬萍介绍,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放后,截至目前已经迎来近百万名游客前来游玩。双子山项目历经两年建设,今年年底主体结构竣工验收后,明年钢筋水泥土上即将绿树成荫。根据要求,2023年底公园南区将基本建成,2024年全园对外开放,届时将展现出世博文化公园的“完整版”。 三大关键研发技术攻克建造难题 作为国内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第一座在软土上人工建造的山体,双子山的建造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据一建集团双子山项目经理张斌介绍,通过山行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二次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和数字化施工技术三大关键施工技术,双子山被完美塑形,绵延的“山脉”实现城市“造山”。 据介绍,PEC结构是一种适合预制装配的组合结构,主要分为PEC结构制造、钢筋布置和混凝土浇筑三大工序,每道工序依次进行。由于PEC组合结构构件吊装作业量大,项目部将双子山主体PEC组合结构分为A、B、C三区,进行分区吊装施工,各区域内施工按照先框架柱,后进行主梁、次梁的顺序施工,以形成稳定体系。 每跨梁柱从一层直接安装施工至顶层,楼承板安装跟随框架结构流水施工,在框架结构安装过程中楼承板材料先打包吊装到位,框架由下而上依次铺设从而形成人造山型建筑。由于传统的支模体系满足不了PEC组合结构的特点,项目部便自主研发了一种用于PEC结构梁柱节点后浇筑段的支模体系,助力混凝土顺利浇筑。 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的建设,需要在一次结构之上施工分仓挡土墙、斜平面屋盖等二次结构,并在其上覆土回填形成山形堆土建筑。为了适应山形独特的曲面形状,一建集团创新研发出山形建筑屋面施工关键技术,在一次结构上设置可满足屋面结构不同高度施工需求的移动工具式支架,以适应山形斜屋面不同高程工况,保证了山形屋面结构施工时的支撑稳定。 在一次结构局部施工完成后,分区进行二次结构的施工,并将二次结构施工中所用的模板和支架回收重复使用。利用一次结构楼板形成施工通道,并铺设部分楼层作为施工坡道,满足了施工机械的通行需求。一建集团研发出山形结构分仓挡土墙模板体系,可根据山形屋面结构上分仓挡土墙的大小进行组装拼接,保证了分仓挡土墙浇筑的稳固性及厚度的均匀性。 而面对山体表皮结构标高点多、标高控制难度大、局部坡度陡等造成施工难度大的现状,一建集团对山形建筑数字化建造技术进行探索。通过建立BIM建筑模型,依据坡度高程等信息,计算整个山形建筑范围内坡度较缓及平坦区域位置,综合考虑最终规划建成的永久道路区域和临时施工道路相结合,实现山形建筑施工上山道路的设计优化。 山体坡度大,山体结构区回填土方量约30万立方米,导致土方上山困难,数字化技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模拟,规划了三条上山覆土施工路线。施工时,面对现场大型设备数量多、间隔近、作业区重叠及存在作业高度差等问题,通过群机械防碰撞系统实时监测机械设备的相对位置,并采取预警、干预等措施,运用数字化手段避免施工安全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