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东方网:爬山体验新鲜出炉!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完成塑形,2024年将对外开放

日期:2022-12-14     点击量:

东方网 12月13日报道:距离市民在市区爬山徒步的愿望又近了一步。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迎来重大节点,这座国内首个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今天已顺利完成表皮结构封顶。预计将在2023年基本建设完成,并于2024年全面对外开放。

记者提前“上山”打卡

作为世博文化公园里的一大地标性景观,双子山以上海本土山体形态“九峰三泖”为自然原型打造,山间将设置曲幽步道,可供市民散步休憩、登高望远。虽然目前还在如火如荼的紧张建设当中,但是完成表皮结构封顶后,双子山项目已经有了初始模样。记者今天就拾级而上,一探“山顶风光”的究竟。

首先在南面的样板区域可以看到,道路两侧的大型绿植已经栽种完成,山林之间的搭建的石板台阶弯曲而上,有一种在天然山林“沉浸体验”。再向上徒步行进几分钟,随着高度的增加,来到双子山主峰的北面后,市民日常驱车打卡的卢浦大桥、黄浦滨江高楼就“近在眼前”,此时“一览众山小”的登顶体验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双子山项目还将打造一个瀑布溪流景观。20余米宽的水流从48米高度依山而下,最终在地面汇入湖区。这也使得建成后双子山绘就了一幅“山在城中,水在山中,人在景中”的宜居画卷。

如何实现城市“造山”

那如何在海拔低平的上海市区建造出一座山呢?记者了解到,由上海地产集团作为建设单位、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施工总承包的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采用山型布局,利用结构空腔形成绵延的山形特征,从山底到山顶覆盖种植土及多种植被形成人造山体。山体最高峰48m,次峰37m。

记者了解到,在积极探索、创新研发下,施工团队研发出山形建筑关键技术,为绵延“山脉”塑形,完美实现城市“造山”,助力了城市生态品质的提升。

“为了从设计概念完美地落实到实际建设当中,我们采用了也是国内最大PEC(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同时进行了一些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建造。”上海建工一建集团双子山项目项目经理张斌举例到,“例如,现场表皮结构拥有9000多个标高点,全部采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化建造,助力实现最好的设计效果。”

当然,位于世博文化公园东南侧的双子山不只有“山”,还内藏乾坤。据介绍,山体表面体现自然风貌,内部空间则结合游览、停车、游客服务等功能,实现了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生态拓展的功能结合。据悉,仅停车位就可提供1500个,主峰顶还设置了一个观景平台。

2024年全面对外开放

在缺少城市绿地高度的上海市中心区域,建造一座高度达48米的空腔人工仿自然山林,既可满足上海市民对城市公园生态性的殷切期盼,同时也响应国家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号召。

“我们克服了两、三个月的疫情停工影响,经过大家努力,目前顺利实现既定年度目标。”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双子山项目经理易卫军告诉记者,整个双子山项目绿化面积约有24万平方米,山体大概栽种5000多棵苗木。“明年将充分利用好春、秋季两个种植季节,实现山体的景观绿化,并确保施工完成,使得广大市民能在2024年来到世博文化公园来爬山。”

另外记者此前从上海地产集团获悉,包括上海温室项目、世界花艺园项目和双子山项目在内的世博文化公园南区项目,将在2023年基本建设完成,并于2024年全面对外开放。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