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伴公汀:弥补百年“缺憾”,上海老市府大楼今天成功围合,年底向公众开放

日期:2023-05-06     点击量:

上海老市府大楼是许多人记忆里的外滩地标建筑。很少有人知道,这座老建筑诞生百余年来,竟一直保持着未完成的形态。今天(24日),它终于弥补缺憾,成功围合。

老市府大楼始建于1914年,建筑外观融合维多利亚式和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按照历史设计图纸,它应是一处围合式建筑,四四方方、没有缺口,还有一座尖顶塔楼坐落其中。但1922年竣工投用之时,塔楼由于地质原因,被放弃建造,而河南中路一侧到福州路转角的一段也没有建设,致使大楼启用时只完成了设计图纸的三分之二,并在此后百年中一直保持着拥有L形缺口的半围合状。在很多专家看来,这是一个“未完工的项目”。

形态上的缺憾,并没有影响大楼在城市历史中的地位。大楼曾是原工部局大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用作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在此做过演讲。1989年,它被列为上海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足可见其在城市中独特的象征意义。

随着外滩片区逐步焕新,2019年,黄浦区160街坊综合改造工程作为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改造先行项目率先开工,由上海地产集团下属世博土地控股公司、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的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160街坊中的老市府大楼,因此迎来百年难遇的围合契机。

“在对老市府大楼修旧如故的同时,我们决定按照原方案的设计理念实现围合,使新老建筑相得益彰,把更新后的老市府大楼重新带回这座城市。”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朱亦锋告诉记者。

围合的办法是新造一座钢框架的环形建筑,把L形缺口补上,与老市府大楼连起来。施工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团项目负责人孙承坦言,由于老市府大楼已有百年历史,如何在施工过程中保护老建筑,成为项目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施工之前,施工团队先对老楼进行加固,尽可能保证老楼稳定,防止变形。新老楼连接处的结构预留了变形缝,防止开裂破坏。在外立面上,新建筑风格将与老楼保持协调。

今天,新建建筑的最后一根钢梁,在工程塔吊的牵引下缓缓升起,随后放置到位,并完成固定安装。这根钢梁的安装到位,意味着项目沿街建筑在工程上完成结构围合,也标志着上海老市府大楼实现了围合。

朱亦锋透露,老市府大楼修缮预计2023年底基本完成,围合庭院广场将是一个公共空间,争取今年底部分对社会开放。建成后的老市府大楼地上面积42000平方米,70%将用于办公,30%将是文化和配套商业。同时还有三层地下室,拥有近300个车位。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