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文汇报: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上新!“自然学堂”嵌入都市,家门口有了“减压阀”

日期:2024-04-08     点击量:

西起老沪闵路,东至龙吴路,北临外环高速,南抵华泾路,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上个周末一经开放,就在社交平台上火了。

面积20公顷、活动区域扩大为之前的1.5倍、打造全龄友好,都是它的标签。一座改造一新的公园,为啥引起市民群众关注?

项目总设计师、上海市政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说这是情理之中:“一个设计精巧、能引发情感共鸣的公园,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情感素材,满足人们表现自我和分享生活的需求。”徐汇区绿容局绿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希望把“公园20分钟理论”照进现实,打造城市减压阀,也兼顾“自然学堂”,让人们在公园待上20分钟就能感到轻松快乐。


“一个公园是一面镜子”

公园没有围墙。走近了,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草坪。人们坐着、躺着,孩童打两个滚,或是踢球、赛跑,捉几回迷藏。

11岁的张秩祯两年前参加了暑期儿童社区实践调研项目,他大胆提出需求与想象,又细化到各类滑梯攀爬架、亲水平台。没曾想,这些都成了真,融入公园之中。“当一个个小梦想变成现实,每一样设施都能勾起两年前的回忆。”

这里原叫华泾公园。“以防护林带为主,绿化覆盖率大,品种却相对单一,活动设施也少,游客体验感不足。”这是钟律初来乍到时的景象。

如何将居民需求融入公园设计,是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关注的。项目前期,团队走访摸查市民对现有华泾公园的使用满意度,从中探寻有待设计解决的问题。“业态丰富、有创意、体验感强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居民的诉求。”

于是,园内的“多维绿道”打通断点,构建由地面步道、人行桥和架空段组合而成的多维慢行体系,实现公园步道与500米架空栈桥全线贯通,串联起树篱学堂、森虫秘境、活力乐园、木作学社等多功能活动空间。

为了保护树木等原有自然元素,设计师们不断优化和调整设施的定位。譬如森虫秘境中,水系的设计不止是呈现在图纸上,还要根据现场的苗木分布和地形高差,进行设计调整,最终成就了蜿蜒于林间的水系和自然的跌水景观,不仅保存了既有自然生态,也增添了诗意。

“一个公园,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环境的态度和价值观,而其演进也象征着我们与自然关系的不断调整和深化。”钟律说。


“树洞里住了一整个春天”

公园20余棵树上,“搭载”了一个个小小的“昆虫旅馆”,这是为昆虫量身定制的特别住处。再过不久,昆虫会陆续在这儿安家,“树洞里住了一整个春天”。

徐汇区绿化和市容局绿化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既有林木基础上,公园引入许多彩化植物,四季颜色分明。仅彩林树种就有乌桕,朴树、三角枫等1200余株,更不用说姹紫嫣红的花卉。还通过增加目标物种的食源植物,营建两栖、林鸟、访花昆虫的生境,增加鸟嗜植物如柿子、香樟、各类海棠、石榴、柑橘、乌桕等;蜜源植物如椴树、桂花、豆梨等。

公园的河流中央有一座生态岛,不仅是一个减少人为干扰的避难所,也是展示自然本真之美的窗口。

又如森虫秘境项目,设计团队以“森林下面有什么”为故事线,引导游客展开一段森林探索之旅。以本土昆虫为创意源点,抽象演化为可参与性的景观装置,包括“蚕宝宝”乐园、“千足虫“躺椅、“竹节虫”秋千、“刺蛾茧”探险洞等。这些林下活动空间与互动设施,通过自然探索和科普活动鼓励大家以亲近自然的方式来体验、理解、尊重自然。

“在环城林带的基础上,我们创新将公园打造成自然学堂。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公园成为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还成为一个教育和启发思考的场所。”

“一江一河”贯通、吴淞炮台湾森林湿地公园……钟律近年参与设计规划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将城市的滨水和绿色资源更多地向公众开放。她说,公园设计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在与自然对话,在尊重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是在询问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自然环境对话。“未来,城市中的公园必将成为人们理解自然、尊重生命和思考共存之道的重要场所。”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