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上观新闻:上海虹桥⇋浦东仅40分钟!这个工程创下上海之最…背后的他们大胆探索,首开国内先河

日期:2024-10-08     点击量:

9月,全长68.6公里的机场联络线已进入列车试运行阶段,届时两大枢纽间通勤时间将从90分钟缩短至40分钟。这是上海首条自主投资建设运营的市域铁路,连接虹桥枢纽和浦东国际机场,市政总院轨道交通专业作为联合体参与设计,也是市政总院探索地下空间设计数十年来,对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推动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考、新实践。




把时针拨回到近20年前。2007年,外滩通道开始改造。当时很多人不解:外滩交通还不错,为什么要把车道搬到地下?

但现在大家发现,滚滚车流如果在地面,就会破坏外滩景观,游人也不能自在漫步。快速车道置于地下,连接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可一举解决过境交通、长距离交通、短距离过岸等问题——这幅图景,早在近20年前,就出现在设计方上海市政总院城交地下院设计师的笔下。

地下空间显然不只是车道,能开发的种类太丰富了。这是很多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如今的共识。21世纪初,上海市政总院看到了地下空间领域的未来。2004年,上海市政总院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地下空间专业设计院,并在20年的时间里,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快速发展,成为地下空间领域专业最全,业绩最丰富的规划设计团队。2019年,总院顺应行业发展,恢复成立轨道铁路院,这支焕发新生的年轻团队在短短5年时间已形成规模,参与设计的多项轨道交通工程投入运营,让现代化城市串点成线、连片成面。

从地下空间专业的领跑者到轨道铁路专业年轻团队的诞生,不仅仅是市政总院业务领域的丰富拓充,亦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理念变化的缩影。


一流企业做标准

我国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起步较晚,早期地下空间多用于民防工程,后来多用于地铁等交通设施建设,直到21世纪,地下综合开发利用才刚刚起步,但是发展速度却极其迅猛。

上海城市化进程早,地上空间早已寸土寸金,“向地下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公开资料显示,从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小规模尝试开始,到五角场片区开发和世博会场馆建设,此后,上海进入地下空间开发的高潮,虹桥片区、外滩综合改造、北横通道、徐汇滨江等较大规模、较强影响的地下空间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上海市政总院城交地下院便是在引领这波潮流的过程中崛起的。俗话说:“一流企业做标准”。回看过往,市政总院地下空间专业之所以跻身全国一流,不仅仅是因为率先成立了专业团队,成了“吃螃蟹的人”,而且作为技术先导的企业,设计师们早早从项目实践中,反复破解难题、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领先于全国的技术标准。

总院副总工程师、城交地下院总工孙巍及其所领衔的结构技术团队,正是在上海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的浪潮中所锻炼出的“铁军”,毫不夸张地说,在上海的地下几乎遍布都孙巍总和他团队辛苦跋涉的“足迹”。其中,外滩通道就是孙总最引以为豪的项目,他与团队一同破解了外滩地区的各项工程技术难点,并把相关经验应用到后续的其他工程之中,上海市政总院还依据这些宝贵经验成果出版了相关专著。

像这样的例子,在地下空间专业团队中,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地下空间”的概念,也是由市政总院率先定义的。

2014年,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俞明健主编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术语标准》,作为第一部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地下空间的概念至此正式明确。地表以下由自然形成或者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都被定义为地下空间。

成立20年来,地下空间板块历经了研究探索、技术储备到专业部门壮大、项目市场全国扩展成熟的蜕变。

2016年,市政总院受上海市科委委托,牵头成立“上海市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地下空间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如,大断面矩形盾构技术、地下道路隧道预制拼装技术、城市地下道路运营安全保障技术、综合管廊预制拼装和智慧化综合运营管理技术、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物联接入平台等。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市政总院提出“将片区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打造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整合的大平台”理念,为高品质成片区城市开发又走出了一条新路。

发挥自身专业综合、技术领先、全过程咨询、全周期服务的特点,市政总院地下空间团队聚焦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区域综合开发、城市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专业领域,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外滩通道、北横通道、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深圳前海、南京江北新区、雄安新区、武汉光谷中心城核心区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等一大批国内地下空间重点地区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编制了《城市地下空间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等行业和国家标准规范。

同时,设立上海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不断引领地下空间行业的发展实践。“地下空间+公共服务”“地下空间+市政综合体”“地下空间+立体环隧”“地下空间+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环廊”等模式一一出现。

2019年10月底,全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海宣言》发布。这一份宣言,由市政总院组织编制,立足中国实践,总结普适规律,向全球提供地下空间开发的“中国智慧”。

市政总院积极开展了《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建设质量验评标准》、《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牵头主编或参编一系列市域铁路相关规范、标准。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章建庆表示,这是市政总院通过在上海首条新建市域铁路示范工程中开展高标准建设,抓住契机,总结经验,推陈出新。


标杆缔造光辉路

2023年中的一天,夜已深,奋斗在山东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的市政总院项目组依然“鏖战正酣”,外径达到16.8米、目前国内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的衬砌设计图跃然纸上。超大盾构的由来,得益于我国盾构技术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市政总院出于项目“效益优先”的考量。

在全面分析交通功能与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团队根据上海道路交通状况对隧道净空做了专项研究。道路总工程师罗建晖介绍:“小改动换来了大成效,既能满足规范中所有不超限车辆正常通行,也可以满足消防、管理及救援的要求。”项目团队还推荐采用单洞双层布置方案,相比常规双洞隧道方案,可节约投资约15%。

机场联络线工程也创下上海之最。景洪路站是国内少有的大体量车站,规模之大、开挖之深,都创下迄今为止上海已建、在建轨道交通车站中的“新纪录”,从深度上看,与14号线豫园站的35.5米相比,景洪路站达到44米。要实现“新纪录”,离不开工程建设“高标准”。景洪路站市政总院结构专业负责人黄长木介绍,设计团队敢啃“硬骨头”,进行充分的方案论证研究。为隔断超深的承压水,车站西端头井用到超深地墙,地下连续墙最大槽深达107.5米,也创下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车站建设之最。

除了景洪路站,由市政总院牵头承建的EPC项目——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交通配套工程,即浦东1号2号航站楼站,同样面临着项目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问题。项目团队积极推进智慧建造,依托总院自主研发的SMEDI—CBIM平台,现场应用深基坑自动化监测系统、钢支撑伺服系统、基坑水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各项新技术,确保项目安全、有序建设。

从上海走向全国,市政总院地下空间专业团队用一项项标杆工程,缔造了一段光辉之路。

五角场地下空间开发是上海第一个开展地下空间实施性规划的项目,在规划阶段就充分提升谋划,有机结合了人流、车流、商流等,形成了交通与商业互通,地铁与公交直接换乘的地下人行网络系统;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地下空间曾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公共地下空间。多年来,市政总院发挥专业综合、技术领先、方案可实施性强等特点,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统筹开发利用,为上海城市发展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深扎上海的同时,市政总院也将目光投向全国市场,他们主导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项目覆盖深圳、广州、武汉、温州、石家庄、郑州、苏州、济南、青岛等多个城市,穿越软土、冻土和硬岩等各类复杂地质。

在苏州金鸡湖中心广场项目中,市政总院利用地下空间整体开发的先进理念,将轨道交通、地下人行系统、地下车行系统、城市隧道、综合管廊、能源中心、停车设施、地下商业服务、城市河道、人防等诸多功能成功的融合为一个地下综合体,实现了近50万平方米的片区型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使苏州中心广场成为国内已经投入运营的城市CBD综合整体开发项目的标杆。武汉光谷中心城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是一项集轨道交通、地下停车、地下步行等为一体的高效、立体化地下交通设施,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地下空间项目。

总院还策划了一系列连接贯通大型商业办公楼宇群地下停车场与周边道路的“地下车库联络道工程”,累积工程设计体量超过200万平方米,成功统筹了核心区综合体地下空间,提升了城市重点区域地下空间的利用效能,设计理念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前沿引领新思考

随着地上空间资源不断减少,地下空间变成了宝贵资源,犹如一座“金矿”。但怎么挖好这座矿,市政总院在大量实践探索中更新理念,做了深入思考。

在多个场合,市政总院的专家们都曾表示,地下空间本身作为地面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不仅引领城市的立体发展,更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在于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服务功能的完善、安全运营需求及城市环境的提升;地下空间只主张适量、有序的开发,好的地下空间,就是能够有人用、愿意用。

在《上海宣言》中,市政总院也把这样的思路赋予在内。要利用地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慢行交通;提高地块连通性增强(商业等)城市活力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韧性增强城市综合抗灾能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

深圳湾超级总部规划范围1.17平方公里,地下开发量达到约140万平方米。市政总院抽调了最强的业务骨干,制定了要将该总部打造为“高密度建设、高强度地下开发”的“巅峰之作”的工作目标。

项目设计负责人胡达说:“规划理念是以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的设计,满足片区未来运行发展需求。”市政总院对标国际、着力创新,超前提出可融合、可循环、可适变、可保障、可持续、可实施的“6 ABLE”策略,将地下空间与市政基础设施融合为一个整体,构筑立体、复合、集约、高效的地下空间系统。

近年来,市政总院深入参与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宁波、温州、嘉兴等地多条市域铁路工程的设计研究,不断在项目中践行、丰富发展理念。

坚持节约集约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秉持这一理念,市政总院在温州市域S3线一期工程规划之初,尽可能考虑与城市道路相结合,构建立体集约通道,实现用地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武汉光谷项目强调科学规划。这一理念深度融入项目各方面,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周边城市公共绿地,设置无边界下沉广场,将建筑融入公园、公园进入视野,丰富了地下空间的层次,提升了自然感受。所规划的地下人行及基础市政网络覆盖光谷中心城核心区域近50%的面积,连通近50个私有地块、两个文化建筑地块及一个体育公园,实现了各个区块之间的共建共享。

“上海工匠”、市政总院城交地下院副总工程师官林星形象地比喻道,他们就是通过地下联通的“血脉”,把片区里孤立的“器官”连接起来,把片区打造成有机的“生命体”。

“联通”思维,在机场联络线中得到了系统性诠释。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已成为轨道交通发展方向之一,机场联络线的内外“联通”正是推进“四网融合”的一次有力探索。

在规划之初,机场联络线就坚持高起点规划,把加强内外“联通”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做好系统性统筹和规划。机场联络线设计负责人之一、市政总院专家周华形象地介绍,项目不仅考虑如何充分实现“内联”,还着重探索“外通”的可能性。轨道交通专业团队让机场联络线区间和车站具备与国家铁路互联互通的条件。国铁列车在一定条件下,可接入本线跨线运营,实现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向浦东地区服务延伸,支撑大上海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