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上观新闻:上海每天数万吨垃圾去哪儿了?十几年探索,这支团队了然于胸→

日期:2024-10-28     点击量:

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固废综合处置基地,吞吐着中心城区绝大多数生活垃圾。尤其是每天近2500吨湿垃圾从中心城区来到这里,“化腐朽为资源”。这座昼夜不停的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就是由上海市政总院承担设计的。

全国各大城市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正在催生一片崭新市场。市政总院从给排水起家,迅速走到固废专业技术前沿,成为业内公认的行业一流,并不只是依靠市政总院这块“金字招牌”对于人才的吸引能力,更得益于多年前的前瞻性研究。早在十几年前,市政总院就组建团队,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咨询设计团队——固废专业团队。





从兜底保障起步,资源化“节节高”

2018年,“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新理念风靡大江南北。当人们刚刚开始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就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市政总院第五设计研究院院长石广甫心头一直萦绕的重要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研究。

机会从来都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很快,固废专业团队等来了第一个“风口”。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上海市民踊跃投入生活垃圾分类的大潮当中,但城市管理的压力随之倍增:湿垃圾产量迅猛增加,末端处置存在缺口,全市每天超过6000吨的湿垃圾如何有效“消纳”?

市政总院固废专业承担的上海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EPC项目应运而生。在实践中,项目牵头人石广甫终于有了答案:“我们遵循分质处理、绿色低碳的原则,推行湿垃圾全量消化产沼和生物养殖,实现有机质的深度、高值资源化利用。”

遵循“分质处理、高质利用”原则,项目一期建成后,湿垃圾彻底告别过去“焚烧+填埋”的传统处理模式,通过研发与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式厌氧消化成套技术,日产沼气约7万立方米,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度,在高效处理湿垃圾的同时,真正做到“变废为宝”,诠释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理念。

凭借首期项目的影响力,固废专业团队在2020年和2022年相继承担了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EPC项目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以应对湿垃圾日益陡增的产量。不过,团队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规模扩张,而是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率。

在二期项目中,固废专业团队创造SMEDI速度,更展现SMEDI技术。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从开工到进料,并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拓展黑水虻生物养殖,这些“虫专家”能够“吃掉”厨余垃圾,并转化成养分,完成了厨余垃圾有机质深度资源化利用的有益探索。

在三期项目中,固废专业团队凭借多维度技术创新和低碳生态的设计理念,整合重构一、二、三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实现全厂物料综合调配、能源梯级利用、信息互联共享,在显著提升全厂运行可靠性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节能减碳。

经历多年沉淀,三期建成后的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湿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到4500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基地,持续为上海市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标提供兜底保障。

石广甫表示,借助技术和理念迭代,团队在老港实现了湿垃圾两大资源化目标。一是,充分尊重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成果,真正将湿垃圾全量资源化,实现了从废水到废渣的再利用;二是,真正将垃圾视为“城市矿产”,充分挖掘价值,在无害化基础上,最大化地提取碳氢氨氮等有用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可再生与再利用。

此外,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还设计建成了上海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一期)项目等。作为全市首座超大规模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上海老港再生建材利用中心设计处理规模为建筑垃圾100万吨/年,生产出的再生骨料可作免烧砖原料、回填土料等用途。

如今,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资源再利用站上“风口”,早有准备的市政总院有十足底气走出去。市政总院在固废领域从扎根上海到服务全国,先后承担了垃圾转运、填埋处理、焚烧处理、危废综合处理以及厨余垃圾厌氧资源化、渗滤液处理等工程数百项。包括:杭州天子岭分类减量综合体项目、深圳光明环境园、重庆洛碛卫生填埋场、江阴市秦望山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等。


医废周转全流程,守护城市“最后防线”

如今,作为住建部首批核准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科研、设计与咨询的专业队伍,市政总院固废团队拥有多项领先技术,如垃圾水陆联运技术、危废焚烧集成技术、可目测巡视型危废刚性填埋技术、厨余垃圾干式厌氧集成技术、老龄化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同时具备规划、咨询、设计以及EPC工程总承包等全过程服务能力。

在团队提供的城市固废处置体系服务方案中,最考验技术管理能力的就是应急处置设施。上海作为超大城市,随着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医疗废物产量呈现不断递增的态势。医废处理与生活垃圾处理有着显著差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防范医疗废物的污染。

“打造更安全、更高效、更智慧的医废处置设施,一直是总院固废团队追求的目标”。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第五设计院总工程师王艳明表示。

从上海嘉定医废处置基地,到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项目,“安全、高效”是始终秉持的原则。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项目,设计医疗废物日处理规模240吨,建设三条80吨/天回转窑焚烧处理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为了提高安全属性,固废专业团队在项目中创新应用全程自动化装卸的智能机器人物流系统、无人值守的倒料与清洗消毒一体化消杀系统,实现医废周转箱全流程、自动化高效运转,彻底避免倒箱进料环节作业人员的感染风险。

针对巨量的医废周转箱物流,王艳明凭借深耕固废领域数十载积累的丰富经验,带领项目团队勇于创新,首次将特大型垃圾转运工艺应用于医废周转箱物流的转驳,遵循集约化布局,在确保高效物流组织的基础上,显著节省占地,不断提高处置效能。

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工程于2021年1月投产,有效缓解了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置压力,在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时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中承担了兜底保障作用,守护住上海居民公共卫生安全“最后一道防线”,为上海营造健康生活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破除痛点,打造生态友好设施

随着末端设施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新挑战开始凸显。

由于垃圾处置设施不断远离城市,在垃圾生产端和处置端之间,就需要建立一个个转运站,承担集纳分类转运功能,因此,转运站就成为每座城市垃圾收运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传统垃圾转运站存在明显的“邻避”效应,周围居民谈垃圾转运站“色变”,惟恐避之而不及。于是,新建垃圾转运设施的选址落地尤为困难,成为生活垃圾处理的“痛点”。

如何化“邻避”为“邻利”?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契合城市发展脉搏,让转运站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为转运站项目建设寻找突破口。

市政总院第五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谢奎介绍,创新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转运站布局的禁锢,建造一座不是转运站的转运站。谢奎所说的转运站“消失术”,就是他带领技术团队探索、创新,引领国内转运站型式的逐步升级,由地上封闭式、半地下式逐步向全地下式转型。

遵循“地下转运+地面开放绿地”的生态友好理念,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率先在全国建成首座大型“全地下式”垃圾中转站——杭州之江分类减量综合体。

项目生产的主体用房均设置于地下,而地上则设置管理及展厅功能用房,遵循中国山水园林理念,运用后现代的设计表现手法,打造生态园林式空间环境,表达回归自然的人文情怀,还自然绿荫及芬芳于百姓,打造杭州花园城市创新典范,成为杭州市新的“网红”打卡点。

作为“全地下式”的垃圾中转站,杭州之江转运站对异味控制要求特别高。为了深入探究异味控制机理,总院开展《垃圾转运站除臭关键设计参数及环境控制集成技术研究》课题,采用CFD仿真模型,优化转运站除臭设计中的风量取值、送排风比、送风风口布局等关键参数,为之江转运站除臭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支撑,实现了环卫设施生态化,成为国内同类项目的标杆。

如今,市政总院固废专业团队正在持续探索,提供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打造行业领先的示范工程,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创新实践经验。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