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上海张园东区开启大规模地下空间建设,未来地下将连通3条地铁线

日期:2024-11-05     点击量:

有100多年历史的张园,自修缮并重新开放以来,迅速跃升为上海热门打卡地。殊不知,目前开放的西区仅占张园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分量更重的东区建设一直在悄然推进中。11月4日,张园东区首次揭开神秘面纱,正式启动大规模地下空间建设。

张园将增加哪些业态,停车需求能够满足吗,何时能够整体开放?在中心城区大规模施工会不会影响周边环境,是不是有一批机器人在这里“工作”?……针对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张园东区建设方和施工方进行了回应。




张园将提供500多个停车位

走进和张园西区仅一墙相隔的东区,就能看到一栋栋正在焕新的老建筑。透过那些清水红砖的建筑群和精美绝伦的山墙山花,依然能够窥见当年“海上第一名园”的风采。

张园始建于1882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石库门建筑群,拥有大量历史建筑和文保建筑,蕴藏着不少名人居所。这也是为什么从2018年启动改造修缮以来,张园会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

2022年,张园改造修缮一期工程即西区正式开业,两年来,日均客流保持在3万人次,峰值客流达8万人次,是国际知名品牌“首店”“首秀”“首发”的首选之地,也成了中外游客和市民拍照打卡、逛街购物的热门地标。

相比西区,东区有哪些新亮点?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告诉记者,东区在于地下开发,也就是在老建筑群下方增加约8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其中地下第一层和第二层引入商业业态和公共服务配套;第三层作为轨道交通换乘联通空间和停车库,预计提供500多个地下车位,缓解核心商业区停车难问题。

2023年9月,张园东区启动了最大规模的组团式平移项目。截至目前,9栋文保建筑已按预定路线“走”到其中间址位置,待相应区域施工完成后,再按原路线“走”回原地。如此的“辗转腾挪”,就是为了腾出施工空间去进行地下空间的建设。

记者了解到,预计最快2026年年底,张园东区实现整体开放,地下第三层将实现与轨道交通2号线、12号线及13号线的无缝对接。

和西区相同的是,东区同样注重历史风貌保护。“张园东区地面保留了约3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时筠仑说,东区将引入美术馆、演艺中心、高等级酒店,在投运之后,人们就能看到一个东西区联动的、完整形态的张园。


量身打造机器人适应中心城区建设

记者了解,负责东区建设的项目团队,还加入了一批机器人员工。在修缮现场,三名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一台小型建筑机器人。这台打桩机器人虽然只有3米多高,实力却不可小觑,它和高达十余米的普通打桩机一样,可以打桩至地下60米深。

张园保留了上海老式弄堂“纵、横、斜、曲”的特点,内部空间狭窄,弄堂只有两米多宽,门洞最窄只有70多厘米宽,但同时,张园保护级别高,许多老建筑必须原位原址保护,不能被破坏——既要施工,又要保护,常规的大型设备几乎“束手无策”。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实现土地集约化开发与使用,成为破题关键。11月4日上午,上海建工二建集团城市更新建设有限公司正式在张园保护更新项目揭牌亮相,总经理章谊介绍说:“我们定制开发的多款智能设备,就是为了破解中心城区无法进行大型设备作业的痛点。”

比如,正在调试的打桩机器人,就可以在保证屋体结构不受损的基础上,把原本无法打下的桩在“方寸之间”打入地下,从而保护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建筑。

目前,落地“海上第一名园”的首创施工设备已经达到6套。章谊表示,团队还在进行一系列技术设备研发,来满足接下来的建筑修缮和功能升级需求,大约设定了10个研发目标。也就是说,未来还会有一大批“建筑机器人”参与到张园东区建设中,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建造。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