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解放日报:上海建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日期:2024-12-19     点击量:

营业收入站上3000亿元平台,新签合同额达到4000亿元量级,利润总额稳步提升,效益增速超过规模增速……一系列展现上海建工综合实力的数据,令人倍感振奋。

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些数字背后的含金量不言而喻。于上海建工而言,这不仅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入城市建设的发展成果,也是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奋斗见证。




过去五年间,上海建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肩负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承载时代印记的超级工程和地标建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拔地而起。无论是赋能主营业务还是拓展新兴产业,无论是深耕国内还是迈向国际,上海建工始终坚持质量和规模并重,在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面对建筑业形势之变、市场之变,今天(12月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四次代表大会,正为未来五年的发展锚定方向。

“在深化改革的窗口期、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提质增效的关键期、风险化解的攻坚期,我们将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把党的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战略定位、找准发展路径,扎实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而不懈奋斗。”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表示。


坚持党建引领 服务国家战略

唯有把准时代脉搏,方能行稳致远。回顾上海建工的发展轨迹,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胸怀“国之大者”,从更高使命追求、更长时间维度、更广视野空间,把握企业战略定位,当好服务人民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践行国家重大战略的“子弟兵”。

五年来,上海建工以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统领,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治理体系建设。通过聚焦主责主业,推动管理层级压缩,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凝聚了全体员工的力量,共同推动工程项目的高效执行。

就在今年11月,好消息接踵而至: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场区地下土建工程已开启地下室结构顶板浇筑,正全力冲刺年底中心岛大面积出正负零的节点目标;“浦西第一高楼”北外滩91街坊项目迎来建设期首个重大里程碑,近4万方混凝土底板一次浇筑成型,成功筑底,北外滩天际线的“最美一笔”向闪亮登场又迈出坚实一步;169.8亿元中标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航站区工程,建成后浦东机场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的需求,约等于两个广州白云机场,项目已在近日开工;沪苏湖高铁正式开启试运营,上海建工承建的上海松江站是沿线最大的新建站点,与多条线路互联互通,被誉为“松江枢纽”。

每一次筑基,每一块砖石,都是上海建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对接市域空间新格局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为企业垒起了一道强大的实力之墙。

不止于深耕上海,上海建工身怀更大抱负,迈向更为辽阔的地域。五年来,上海建工积极向外谋篇布局,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努力成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

目前,上海建工已形成“1+7+X”国内市场重点区域布局,聚焦长三角、深耕长三角,拓展华南、华中、海南、西南、京津冀、雄安、东北七大重点区域,扎根经营重点城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50多座城市和海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

在此过程中,区域党建功能持续深化,通过探索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为国内市场拓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立足重点区域布局,上海建工持续推动海南、华中、西南等区域总部党委实体化运作,通过区域党建红色纽带,更好地融入区域市场“生态圈”、扩大上海建工“朋友圈”,更好地促进产业联动、推动文化融合、彰显企业品牌。聚焦深耕长三角战略部署,上海建工探索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党建联盟,逐步构建理论共学、资源共享、组织共建、发展共赢的党建工作新模式,促进区域党建与市场拓展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聚焦主责主业 加快转型步伐

城市是有机体、生命体,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在当前城市转型的重要机遇下,需要主动顺应建筑业形势之变、市场之变,聚焦主责主业加快转型步伐,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这也正是上海建工创立71年、整体改制30年来不变的发展主题——服务城市、适应城市、主动求变、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具体到实际业务层面,选好赛道是关键,考验的是企业的智慧和定力。

上海建工依托强大的建造能力,在同心多元化上更好地服务和适应市场需求,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凭借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六大新兴业务,包括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以当前的“种子工程”“未来工程”,积极培育未来的“优势板块”“王牌板块”。

城市更新就是上海建工搏击市场的一张“王牌”。当前,上海城市更新“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正在探索深化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城市所需,建工所能”,作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上海建工全方位参与其中,从参与外滩保护建筑修缮开始,从一砖一瓦、分寸之间起步,成功举办城市更新论坛,发布自主核心技术,完成百年老市府大楼改造、锦沧文华改建、南昌万寿宫和一批桥梁维护、合杆整治项目,承担起赓续上海历史文脉、重塑城市风貌、提升城市能级的新使命。

生态环境业务在园林景观、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水利水务业务做大做强,两项工程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建筑服务业形成了建筑智慧运维、道路桥梁养护、轨道交通维保、智慧医疗、建筑电商、信息服务的业务格局;在机场、港口、市域铁路、高速磁浮、海上风电、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等新基建领域、大科学装置建设中展现了硬核实力。

以市场开拓为起点,以经济效益为落脚点,上海建工在“能力圈”范围内开拓思路、展现担当,持续拿出更多“撒手锏”,加快现有硬件软件的迭代升级,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数据显示,五年来,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达到千亿规模,占比超过20%,正在成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加强顶层设计 塑强创新实力

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规模的扩展,另一头则指向质量的提升,而连接这两端的桥梁正是企业的科创能力。传统建筑行业,正从增量时代转变为存量时代,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就意味着,企业更需要认真研究新的战略方向,以创新谋取新优势,在做新、做精、做专上下功夫。

上海建工深谙这一点。五年来,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引,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从顶层设计上,对中央研究院进行升级打造,形成了多元化的研发平台体系,涵盖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国家(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以及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

平台搭建好了,实现创新转化的关键在于人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干部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紧紧围绕干部人才的选拔、培养、配置、激励、监督、容错等重要内容,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人才内生动力,才能不断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上海建工持续加强高层次、领军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3人、拔尖项目(技术带头人)15人、青年项目7人。

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上,上海建工同样不遗余力。一方面,建立起两级招聘信息平台,与多所行业重点院校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另一方面,注重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开展优秀年轻干部调研,梳理形成“三个一批”名单,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相适。

“这五年来,我们加大研发投入,把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五个一批’重点任务转化为科研项目立项清单进行推进,研发费用逐年递增,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上海建工方面介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7项,主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22部,获得发明专利1683项,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6项。

这样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为传统行业发展的“隐痛”写出解法。针对建筑业高度依赖人工、管理方式粗放、工业化和信息化程度明显落后其他行业等问题,上海建工深入推动由传统模式向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在智慧设计、智慧建造、智慧更新、智慧运维等领域的全面探索,催生了一批能够赋能主营业务、培育新兴业务的典型应用场景。建筑机器人的阵容逐渐壮大,i.SCG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稳步推进,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18个系统已成功上线并实现了常态化运营。

更多“新质”落地,也推动上海建工在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企业找准新一轮竞争赛道。

如,上海建工参与甘肃武威钍基熔盐实验堆核能项目建设,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先进核能产业链开启初步探索;中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上海建工承建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SHINE直线加速器标准模组以及FEL-I/II波荡器近期顺利起吊,这个标段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设备从组装阶段转入安装新阶段;助力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成功下线,这是全球首套同级别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建设团队凭借大胆的创新精神,依托上海高速磁浮示范运营线建设和近20年的线路维护经验,结合青岛高速磁浮项目的具体需求,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施工领域的空白。


对标最高标准 建设世界一流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建工站在全新起跑线,提出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五年来,上海建工集团党委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坚强战斗堡垒,距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

2023年,上海建工新签合同4318亿元、营业收入3046亿元,连续五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2024年位列第354位,位列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第8位。

上海建工旗下多家企业行业领先,市政总院在全国市政设计领域排名第一,建材科技集团商品混凝土年产量全国第三、世界第五,园林集团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榜首,装饰集团在中国装饰行业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二。

从自身定位来看,上海建工通过服务价值创造推动业务发展,以客户为中心构建生态型产业圈,形成“建造+服务+平台”业务模式,实现了企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迁移,从原先的建筑“承包商”,转变为全产业链“服务商”。

如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海建工要继续回答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里,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规模、深耕与扩展业务、国内与海外业务的关系,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融入上海人民城市建设。

顺应建筑业形势之变、市场之变,上海建工未来的发展路径已然清晰。聚焦主责主业,围绕空间、产业、时间三个维度拓展业务领域,持续深化“三全战略”,实现全国化发展新格局,“建造为基石、新兴业务同心多元、投建运管纵向一体”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新格局,以及“数智精益建造、绿色有机更新、低碳智慧运维”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新格局。

“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国之大者、城市所需,聚焦‘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杭迎伟表示。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