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澎湃新闻:机器人组团上岗、项目工程数字化,浦东机场的智能制造让国际工程师代表团变身“夸夸团”

日期:2025-10-23     点击量:

奥桑·佩特拉斯(Ousan Petras)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工业大学的教授,21年前曾到访上海。10月16日,当他重返上海,来到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航站区的施工现场,他惊叹于上海智能制造的科技创新水平在过去21年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让我惊喜的是正在积极引入新的创新材料和新技术,并且能和国际前沿趋势保持同步,执行效率非常高。”奥桑·佩特拉斯告诉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





当日,作为2025全球工程大会的一个环节,包括奥桑·佩特拉斯在内的众多国际顶尖工程师参访团报名参与了由上海市科协承办的七大工程能力工作坊。

据了解,工作坊紧扣“工程塑造绿色未来”的大会主题,聚焦城市更新、资源再生、智能建造、航空制造、海洋装备、轨道交通、绿色能源7个领域。

在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航站区施工现场,37款建筑机器人、数字化平台管理层、展翅翱翔的飞鸟翼等智能建造设备给现场近60位参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37款建筑机器人成为工地上的“新工友”

浦东机场四期航展区项目工程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T3航站楼是四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位于浦东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及卫星厅南侧,提供出发候机、到达及中转服务,设计容量5000万人次。

在展厅现场,一款巡检机器狗吸引了多位外国工程师的目光。这款巡检机器狗能够独立完成工地安全、设备状态、物料管理等任务。由于配备了高精度传感器、高清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它可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环境感知,自动识别潜在风险并生成报告。

还有一款地墙钢筋焊接机器人,能通过远程控制,将原本烦琐的脱模、移位、定位、合模等流程压缩至1小时内,工作效率提升80%以上。上海建工浦东机场四期航站区工程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秦毅介绍说,施工现场共有三类共计37款建筑机器人,包括加工制造类机器人、现场管理类机器人、施工类机器人,它们组成了独特的“智能机器人方阵”,分别应用于不同的施工场景和功能,例如四轮激光整平机器人、安全巡检机器人、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超大管径管道焊接机器人等。这些“新工友”的加入不仅有效减轻了人力劳动强度,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效率,更带来了经济效益。

“以整平机器人作业为例,目前我们已累计使用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预计总使用面积将达到70万平方米。”秦毅告诉澎湃科技,在大规模应用建筑机器人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真实的施工参数、操作数据和管理经验。这些成果不仅优化了当前项目的管理,也为未来在中型乃至更多工程项目中的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为了让37款建筑机器人更好地协同应用,上海建工还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施工机器人集成管理平台,对现场各类机器人进行统一监控与调度。据上海建工浦东机场四期航站区工程总工程师张松透露,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使施工高峰期用工量控制在6000人,远低于传统模式的万人需求。“集团计划基于此次浦东机场项目积累的智能建造与机器人使用经验,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秦毅表示。


数字化信息管理:让项目工程拥有一颗“数字大脑”

除了建筑机器人,这座工地还拥有一个“数字大脑”,融合了人工智能、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改变了过往传统的大型工程建设模式。

总承包数字化管控平台内容包括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管理等,能通过精准的资源调配、风险预判和全流程数据共享,实现降本增效。比如,数字监理平台,能够通过电子化记录替代纸质表格,能节约纸张成本约124万元,同时能节约监理人员工时成本约2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浦东机场四期是上海建工首次在项目部层面成立数字化管控中心的项目。数字化管控中心的设立,标志着项目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近两年来,在南下工程施工工序管理过程中,项目积累了近3万份工序数据表、15万张验收举牌照片以及200万个质量记录参数值,在保证超级工程质量管理可控的目标下,形成了基于数字化的施工工序大数据库。

“这些数据构成了完整的工程数字档案,使施工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现场讲解员介绍。数字化管理让项目团队能够在施工现场实时调取信息,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可控,也为后续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展翅翱翔的“飞鸟翼”

从高空俯瞰整个T3航站楼,整体建筑外形呈起伏流线形,如展翅翱翔的飞鸟,与T1、T2的“展翅”“腾飞”造型相呼应。T3创新地采用了“双主楼与交通中心一体化”的结构布局,是国内首创的航站区构型。

为什么取名为“飞鸟”?据现场的讲解员介绍,T3出发厅的整个屋盖由17根“飞鸟柱”支撑,呈现出飞鸟翱翔的形态,所以将其命名为飞鸟柱。整个飞鸟柱采用460级高强钢,板厚达120毫米,是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的极限规格。为匹配飞鸟翱翔的姿态,钢构件需进行弯扭加工,这一工艺在国内是首创。

“我们的工匠像‘捏泥人’一样,通过成千上万个微小的调整点,将120毫米厚的钢板一点点塑造成飞鸟柱的曲线。”讲解员介绍说。这种高精度的控制让每个变形点更细、更柔,最大程度保留了钢材的平整与质感,也让“飞鸟翱翔”的建筑形态得以精准呈现。

目前,“飞鸟柱”与“羽毛桁架”还未实体吊装。现场可以通过VR技术,让嘉宾们提前感受未来航站楼的空间感,浦东机场四期预计在2028年左右开飞,届时可以在出发厅参观。


中国智能建造的魅力

弗朗西斯·莫罗(Francis Moro),目前就读于英国巴斯大学,主修机械工程,特别关注流体动力方向。他来参加这次工作坊,是希望能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际工程建造相结合。

“我对人工智能巡检系统、建筑机器人印象特别深刻。”莫罗认为,人工智能巡检系统利用视觉识别和传感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巡检和风险检测,能大幅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了效率与安全性。他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其高效率和低误差率能够显著降低施工延误与人为失误。不过他同时也提到,设备的正确校准与维护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带来长期隐患。

谈到这次中国上海之行的收获时,莫罗盛赞,中国工程项目的系统化和高效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上海建工从项目规划到实施,各阶段都有清晰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整体推进有序,几乎不需要频繁调整或返工。这种从一开始就建立的全流程管理体系,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值得学习的经验。

奥桑·佩特拉斯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认为浦东机场四期项目是智能建造与工程教育结合的典型案例。“在BIM建模、暖通空调(HVAC)系统、材料监测等环节,中国的技术都非常先进,很多理念已经领先国际趋势。”佩特拉斯说。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