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20 来源:今企网 作者:沈捷 王春银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于1999年建成使用,当时设计规模2000万人次/年。随着国内及国际空运枢纽之一的上海面临巨大的客运和中转人流,远期预计达到3680万人次/年,航站楼的航程和功能布局难以满足枢纽运行的需求,改建势在必行。但考虑到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在空运枢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上海建工集团作为该项目的总承包单位,按照机场方面的要求,实施国内首次采取“不停航施工”,确保浦东机场客流运行正常。 一本手册——突破传统施工观念 不停航施工,也就是指在机场不关闭或者部分时段关闭并按照航班计划接收和放行航空器的情况下,在飞行区内实施施工。 面临着众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曾在铁路上海南站、虹桥交通枢纽中心项目党建指导员的丁和建,此次再次肩负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建工程党建指导员的重任,凭着多年的工作积累,他深信,我们的组织体系、技术能力和施工队伍是绝对过得硬的。 现场每个施工人员都会随身携带一本蓝色封面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叫“不停航施工管理手册”,是根据国内民用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不停航施工有关规定,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图表结合的形式,将不停航施工的组织架构、人员责任、材料机械、车辆管理和路侧施工注意事项等写入手册,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丁指导员让人手一本并组织专项学习、统一考试,熟知全部内容,保证不停航施工理念100%覆盖,从工程一开工便形成一套“有组织构架、有责任落实、有规章可循”的管理体系。 一套系统——突破传统技术瓶颈 操作人员正目不转睛盯着显示器,娴熟地操作手中的遥控器,一台小巧(尺寸)的探索机器人正在对人工无法探测的管线进行“地毯式”和“内窥镜”探测。从机器前方的探头将影像资料清晰地传回技术人员处,随即导入BIM系统进行时时更新。此举突破了传统技术瓶颈,解决了T1航站楼建成10多年间,多次大小改造和维修,造成的预埋或安装管线发生移位和竣工图纸不一致这一问题,有效降低了对预埋在地坪、墙体和室外埋地等隐蔽位置和竣工图上未标注的不明管线遭意外破损的概率。也正是凭着这样“掘地三尺”也要将问题找出的执着,项目部在制定每一个施工方案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大大降低了整个施工过程中发生突发情况的概率,为“不停航施工”扫除了过去遗留下的障碍。 一种精神——突破传统场地空间 和以往施工道路环绕在项目四周所不同的是,新建航站楼被两个老航站楼夹在中间,使得这条“夹缝路”既是条车辆施工路又贯穿了整个新建楼,对施工场地要求更为苛刻。同时在航站楼内部,预留捷运结构占据主楼与长廊间绝大部分场地,地下捷运车站围护距离主楼、长廊距离最小处仅80cm左右,给现场施工道路设置带来了极大困难。在项目党组织作了简短的“战地动员”后,施工人员充分发扬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在狭小的6000㎡的场地内架设多台钻孔灌注桩机、搅拌桩机、高压旋喷桩机等,保留出了一条6m宽的施工便道。特别是在B、E段南北连廊区域施工净空仅4.2米无法采用常规设备施工,技术人员自主研发了机高4米的矮钻架设备,满足了施工场地要求。同时,还将原来管线进行搬迁,部分基坑中搭设临时支柱架设起施工道路,保证了在狭小的场地里一条条施工道路通畅无阻,为不停航施工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条红毯——突破传统运输模式 走红地毯几乎成为时下所有时尚活动的必备仪式。长如画卷的红地毯,精心妆扮的明星,热情洋溢的粉丝,将仪式气氛推向最高潮。工程建设者也有这样一条红毯,但它并不是用来接待贵宾到访,也不是用来时尚走秀,它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不停航施工过程中,尤为重视施工产品和环境的保护,推车与大理石地面摩擦的声响,搬运设备所造成的磕碰等都会影响到机场航站楼的形象和旅客的舒适度。因此,项目部铺设了一条“红毯之路”,物资设备装上推车进入航站楼,踏上了这条“星光大道”,推着推车缓缓前进的是辛勤的施工人员,没有粉丝的簇拥与尖叫,只有安静和平稳。走上红毯的物资都经过了 “严格把关及精心照料”,比如,物资和设备拆卸时注意分门别类,废旧管线拆除中绑扎成堆,这也算是“不停航施工”工地的“文明施工”,将对旅客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一把锯子——突破传统环保措施 机房室温高达45℃,挥汗如雨的工人在切割一条条管线,没有火花四溅,没有呛人气味,更没有尖锐声响。他们正手持锯子人工进行管线锯断。这导致了比原先使用电器设备锯断慢了近20倍,但项目部深知,在航站楼内施工,时时刻刻都要面对“旅客舒适度”这一条高压线,任何细微的气味、粉尘和噪音都将会影响到旅客。因此,施工人员更注重标识指引、防尘降噪,充分考虑施工区域的生态性。对机械设备和工具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原则上不使用有明显排放尘埃的中小型粉碎、切割、锯刨等机械设备。切割工具只许与金属管线碰撞,如有保温棉等类似塑料材质包裹管线,则采用手工撕除。同时在施工区域内安装了强力吸风装置,加强气体分流,增加通风速度,减少余留气体,在合理时间内实施施工并保障了机场的运行安全和环境质量。 一支队伍——突破传统管理方式 每天,有这么一支队伍如同“夜猫子”一样,夜晚在等候区排列整齐,静静目送最后一名旅客离开航站楼后,便马不停蹄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建设者们在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4点这短短四小时内进行机械操作和有气味施工,不仅需要克服日夜颠倒所带来的疲倦,完成当天的施工量,还需要在施工后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清洁,保证道路完好如初。整个过程中,项目部日夜不停派人监管,党员干部全天候轮流在岗值班。利用围挡形成施工区域,同时在该施工区设置了安全门实行“人工门禁”管理,当施工人员进入安全门后便将门反锁,外部无法打开,确保非相关人员不会误入隔离带。对施工进行全工程、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形成了“不停航施工”独有的管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