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16 来源: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作者:宗和伴
历经六十载砥砺磨练,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喜迎自己的甲子华诞。总院党委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用热情、才艺、辛劳和汗水为院庆献上一份厚礼。历时近一年策划和实施的院庆“六个一”各项活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本纪念册、一组深度宣传报道、一部专题宣传片、一座展示厅、一系列高端技术论坛、一批典型人物等成果逐一呈现,与广大员工共享丰收的喜悦,成功营造俭朴、厚重的院庆氛围。
一本纪念册 编制纪念册,既是回顾总结总院成立60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与成就,更是激励后辈传承总院精神和文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纪念册分为四个篇章:“业深厚、更久远”,介绍总院的基本概况、组织架构、历史沿革等;“思创新、行创造”,展示总院在科技创新、质量管理、人才培养、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优势;“心专注、更专业”,历数总院成立以来为国家建设所奉献的经典工程以及所获得的荣誉奖项;“共发展、赢未来”,展现总院在党的建设、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整本纪念册,浓缩了总院最精华、最核心的要素,追忆往昔创业之多艰,表达了总院员工传承卓越精神、继续引领发展的夙愿。 一组深度宣传报道 为宣传总院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弘扬企业优秀传统,总院通过《解放日报》进行专版系列宣传。共分为7期、8个专版,从10月28日起,每周二刊登一个专版,持续到12月9日结束。 专版系列宣传中,《服务城市命脉,注入清新活力》、《串起城市交通,飞跃江河湖海》分别聚焦总院给排水板块与交通板块的高端设计品牌,体现总院的品牌含金量。《服务全国,铸造市政“金招牌”》、《转型:打造全过程服务商》展现总院推进“两全”战略,在服务全国、打造全过程服务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11月25日,《春华秋实一甲子,砥砺前行谱华章》用两个专版刊发综述,系统回顾总院60年发展历程、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全面展示总院在创新转型、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人才高地、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和取得的成就。体现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观的《紧贴市场脉,老树发新芽》、新兴专业的快速崛起的《百花齐放引领城市需求与发展》,将分别于12月2日、9日与广大读者和员工见面。 一部专题宣传片 为记录总院发展历程,反映总院在新中国城市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了《上海市政60年》纪录片,并在11月25日院庆当日晚8时,在“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播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正式开拍前,总院组织了多场座谈会和人物访谈,邀请老领导、老专家及相关人员,围绕总院60年每一时段的标志性工程、典型案例、领军人物、感人故事以及鲜为人知的幕后细节等,畅述历程,提供素材。历时近半年的拍摄,先后采访了总院主要领导、成立伊始的第一代工程师、院士大师、资深总工程师、专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启明星等一批相关人员。为了丰富充实纪录片内容,还通过上海城建档案馆、总院档案室等途径,搜寻上海城市建设和总院发展的历史片段与重大时刻;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圆明园路133号旧址以及总院设计建造的重大工程现场进行采访和取景,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大量运用航拍等宽广视角,展现总院建设成就。 一座展示厅 本着“传承、展示、展望”的展示理念,建设一座院史展示厅,展示厅将“历史还原”与“科技互动”两大元素贯穿始终,将原办公地址(圆明园路133号)的经典建筑元素完美延用,着力突出总院的历史沿革、杰出人物、经营发展、业绩成就、专业实力、社会贡献和获得的众多荣誉奖项,充分展现总院的发展概况、人文特色及未来展望,打造独具总院特色的展示空间。让参观者对总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近距离的感受。 11月25日,院史展示厅正式开放,回顾6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展现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致敬为总院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先贤,激励后人牢记历史,传承薪火,携手奋进,共筑未来。 一系列高端论坛 院庆期间,总院各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力学学会等单位成功主办了一系列高端院士论坛。11月7日,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学科委员会邀请了解放军工程部的钱七虎院士作了题为“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的报告。11月17日,道路专业委员会邀请了同济大学的孙立军教授作了题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走出迷思”的报告。11月21日,给水专业委员会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圭白院士、清华大学的张晓健教授以及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尹大强副院长作了给水技术专业报告。11月26日,分别由结构专业委员会邀请了浙江大学的龚晓南院士作了题为“土工若干问题的思考及关心的几项土工技术”的报告,桥梁专业委员会邀请了林元培院士作了题为“桥梁理论及工程发展方向”的报告。排水专业委员会也将在近期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任南琪院士来总院作排水专业相关报告。 一批典型人物 为体现弘扬传统,表彰先进,传承精神,激励后人,展现总院60年积累的人才底蕴,总院梳理评选出一批典型人物,在展示厅布置一面“人物墙”,评选出科技精英6名,标兵员工1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