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交流

用党建“温度”铸“上海高度”

日期:2015-04-13     点击量:

——记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党建指导员韦岑韬
 
------------------------------------------
  2015-04-09 13:58  稿件来源:支部生活
 
  本刊记者  张蔓蔓  通讯员  茅建东

  “85后”、“心理学”专业、“上海中心”项目“党建指导员”,这四个核心词碰撞在一起,注定了韦岑韬是个“有故事的人”。2010年9月,他和“上海高度”结缘,1600多个日夜,陪着上海中心从无到有,从地下到地上,直入云霄。

  性情憨厚、言语精准,是记者初识韦岑韬的印象。他说,数不清多少次在600多米高处健步如飞,后来参加素质拓展活动,脚踏9米高的断桥,却心颤腿软。这几年不恐高,是因为对集团研发实力、建造品质的充分信任。而记者觉得,还因为,上海中心就像他的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爱恋。

  善借新媒体——

  “上海中心塔吊司机”爆红的“幕后推手”

  新浪微博上有个@上海中心塔吊司机-陈帅,他作业时拍摄的照片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追捧,成为宣传上海中心工程的活招牌。韦岑韬这一“幕后推手”可在其中花了不少心思。

  北京有个“胶囊公寓”,住在里面的青年人只需“床和网络”便可生活。这给韦岑韬很大的触动,决心从这两样入手开展工作。上海中心住宿条件有限,韦岑韬花了大量精力来协调;宿舍里没有网络,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各级领导反映,加以解决。

  有了硬件支撑,韦岑韬又因势利导,借助新媒体聚集人气。他鼓励青年人开设微博,和他们讲述开微博的三大好处:一能延续之前“离云端最近的摄影师”魏根生师傅的榜样;二能留下青春的印记;三能扩大知名度,没准还能解决婚恋问题,条条都说进大家的心坎里。塔吊司机魏根生老师傅喜欢摄影、爱发微博,是上海中心乃至所有热爱生活、扎实工作的上海城市建设者的典型代表。在他完成项目任务后,韦岑韬又安排陈帅等青年司机“接班”,宣传企业、宣传项目、展示自我。

  在借鉴机施集团开办的“上海机施”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韦岑韬通过QQ、微信、微博等,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及时传递企业情况、工程进展、员工风貌等信息,形成了上下左右齐联动的良好沟通氛围。

  巧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让思政工作更“给力”

  换位思考,关注细节,主动热心,上师大应用心理学毕业的韦岑韬,巧妙地将一系列心理学技巧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共情,通俗点说就是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在老员工面前,作为晚辈,事事要考虑他们的感受。每次和老师傅们约谈,韦岑韬都是主动去他们的办公室,或者经常利用短暂的间休时间走进宿舍。小到谈话时座位摆放的角度都有讲究——90度角交流更有亲和力。大家自然愿意和他说知心话,经常一聊就是个把小时。

  心理学认为,“没有无动机的行为”。那段时间,有位老师傅,每次遇到韦岑韬就问“什么时候发节点奖啊?”几次过后他就上了心,通过认真倾听“牢骚话”,韦岑韬得知老师傅爱人患上了重病,孩子刚参加工作,家庭支出大于收入,生活压力很大,于是积极为他申请到了机施一公司工会的“困难职工补助”,老师傅颇为感动。

  他还针对多元化诉求提供有效服务。参与上海中心项目的员工年龄结构为“哑铃型”,绝大多数是“80后”、“50后”。老员工的基本诉求是“得实惠”,青年员工的共同特点是“求发展”。为了让广大青年在上海中心项目中迅速成长,韦岑韬编制“青年人才培养大纲”、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联系表”、开展“BIM一体化施工技术系列讲座”等,并善于挖掘个人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项目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建工集团期望奖得主等先进典型,4名青年在工地上入了党。

  玩转新机制——

  “工地政委”倾心机制“创新”

  一项重大工程建设,如同一个战场。“建第一高楼,育一流人才”,“工地政委”韦岑韬在维护稳定、后勤管理等方面可谓用心良苦。

  为工程保驾护航,不是一句空话。有些看上去很小的事,若操作不当极易产生矛盾。比如,安排宿舍,年纪大的和年纪轻的生活习惯不同,做晚班的和做白班的作息有别,得尽量分开住,还要避免让老师傅睡上铺。工地面积小,随着工期进度而频繁搬家,更是耗费了韦岑韬很多精力,需要协调搬迁时间,逐一做思想工作,帮助大家一起搬。

  韦岑韬还创新了诸多党建长效机制:带领项目信息小组借助宣传栏和工地简报,激励职工攻坚克难、追求卓越;通过立功竞赛的宣传发动、中途推进、表彰奖励,助推工程建设;结合党员责任区和红旗党员竞赛活动,将党员承诺上墙、组织群众点评;谈心、慰问和家访制度,把关爱员工做到点子上;“外联”加“内联”,不仅参与由总包牵头的与围墙内的协作单位和工地围墙外的社区、警署等相关单位的党建联建,还开辟了项目党支部与机施集团本部党总支的共建渠道。

  相关链接

  韦岑韬现身说法:

  上海建工机施集团这样打造青年政工人才“蓄水池”

  我是上海建工机施集团2007年以来首批从大学定向招录的专职政工人员,一直在工地一线开展党务工作。

  最初,困难很多。我高中是文科生,大学毕业成为理学学士,工作后要整天和一群学工科的人打交道,也从没接触过建筑行业,不知道什么叫“总包”、“分包”,也搞不清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区别。而基层党建绝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个中奥妙需要逐渐领悟。

  针对政工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机施集团党委多措并举,着力打造青年政工人才蓄水池。通过“压担子”定向培养,我被党委派驻上海中心这一重大项目担任党建指导员;通过“拜师学”,我积极抓住上级党组织先后为我安排的3位有着丰富政工经验的“老法师”结对带教的机会,有疑惑必问;通过“平台学”,我主动融入集团党委精心为我们搭建的青年思政工作者协会,参与每季度组织的寓教于乐的专题活动;通过“新媒体”,我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多元化宣教平台,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吸引力;通过系统化培训辅导,我们青年政工人员成为“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动起来能干、静下来能想”的专业人才;通过考核、激励措施,集团党委让项目专职党支部书记享受项目副经理待遇,并设立项目党支部书记助理职位,实现了个人成长成才与公司经营生产发展的“双赢”。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