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党建指导员韦岑韬 “85后”、“心理学”专业、“上海中心”项目“党建指导员”,这四个核心词碰撞在一起,注定了韦岑韬是个“有故事的人”。2010年9月,他和“上海高度”结缘,1600多个日夜,陪着上海中心从无到有,从地下到地上,直入云霄。 性情憨厚、言语精准,是记者初识韦岑韬的印象。他说,数不清多少次在600多米高处健步如飞,后来参加素质拓展活动,脚踏9米高的断桥,却心颤腿软。这几年不恐高,是因为对集团研发实力、建造品质的充分信任。而记者觉得,还因为,上海中心就像他的孩子,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爱恋。 善借新媒体—— “上海中心塔吊司机”爆红的“幕后推手” 新浪微博上有个@上海中心塔吊司机-陈帅,他作业时拍摄的照片获得了不少网友的追捧,成为宣传上海中心工程的活招牌。韦岑韬这一“幕后推手”可在其中花了不少心思。 北京有个“胶囊公寓”,住在里面的青年人只需“床和网络”便可生活。这给韦岑韬很大的触动,决心从这两样入手开展工作。上海中心住宿条件有限,韦岑韬花了大量精力来协调;宿舍里没有网络,他抓住一切机会向各级领导反映,加以解决。 有了硬件支撑,韦岑韬又因势利导,借助新媒体聚集人气。他鼓励青年人开设微博,和他们讲述开微博的三大好处:一能延续之前“离云端最近的摄影师”魏根生师傅的榜样;二能留下青春的印记;三能扩大知名度,没准还能解决婚恋问题,条条都说进大家的心坎里。塔吊司机魏根生老师傅喜欢摄影、爱发微博,是上海中心乃至所有热爱生活、扎实工作的上海城市建设者的典型代表。在他完成项目任务后,韦岑韬又安排陈帅等青年司机“接班”,宣传企业、宣传项目、展示自我。 在借鉴机施集团开办的“上海机施”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韦岑韬通过QQ、微信、微博等,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及时传递企业情况、工程进展、员工风貌等信息,形成了上下左右齐联动的良好沟通氛围。 巧用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让思政工作更“给力” 换位思考,关注细节,主动热心,上师大应用心理学毕业的韦岑韬,巧妙地将一系列心理学技巧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共情,通俗点说就是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在老员工面前,作为晚辈,事事要考虑他们的感受。每次和老师傅们约谈,韦岑韬都是主动去他们的办公室,或者经常利用短暂的间休时间走进宿舍。小到谈话时座位摆放的角度都有讲究——90度角交流更有亲和力。大家自然愿意和他说知心话,经常一聊就是个把小时。 心理学认为,“没有无动机的行为”。那段时间,有位老师傅,每次遇到韦岑韬就问“什么时候发节点奖啊?”几次过后他就上了心,通过认真倾听“牢骚话”,韦岑韬得知老师傅爱人患上了重病,孩子刚参加工作,家庭支出大于收入,生活压力很大,于是积极为他申请到了机施一公司工会的“困难职工补助”,老师傅颇为感动。 他还针对多元化诉求提供有效服务。参与上海中心项目的员工年龄结构为“哑铃型”,绝大多数是“80后”、“50后”。老员工的基本诉求是“得实惠”,青年员工的共同特点是“求发展”。为了让广大青年在上海中心项目中迅速成长,韦岑韬编制“青年人才培养大纲”、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联系表”、开展“BIM一体化施工技术系列讲座”等,并善于挖掘个人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项目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建工集团期望奖得主等先进典型,4名青年在工地上入了党。 玩转新机制—— “工地政委”倾心机制“创新” 一项重大工程建设,如同一个战场。“建第一高楼,育一流人才”,“工地政委”韦岑韬在维护稳定、后勤管理等方面可谓用心良苦。 为工程保驾护航,不是一句空话。有些看上去很小的事,若操作不当极易产生矛盾。比如,安排宿舍,年纪大的和年纪轻的生活习惯不同,做晚班的和做白班的作息有别,得尽量分开住,还要避免让老师傅睡上铺。工地面积小,随着工期进度而频繁搬家,更是耗费了韦岑韬很多精力,需要协调搬迁时间,逐一做思想工作,帮助大家一起搬。 韦岑韬还创新了诸多党建长效机制:带领项目信息小组借助宣传栏和工地简报,激励职工攻坚克难、追求卓越;通过立功竞赛的宣传发动、中途推进、表彰奖励,助推工程建设;结合党员责任区和红旗党员竞赛活动,将党员承诺上墙、组织群众点评;谈心、慰问和家访制度,把关爱员工做到点子上;“外联”加“内联”,不仅参与由总包牵头的与围墙内的协作单位和工地围墙外的社区、警署等相关单位的党建联建,还开辟了项目党支部与机施集团本部党总支的共建渠道。 相关链接 韦岑韬现身说法: 上海建工机施集团这样打造青年政工人才“蓄水池” 我是上海建工机施集团2007年以来首批从大学定向招录的专职政工人员,一直在工地一线开展党务工作。 最初,困难很多。我高中是文科生,大学毕业成为理学学士,工作后要整天和一群学工科的人打交道,也从没接触过建筑行业,不知道什么叫“总包”、“分包”,也搞不清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区别。而基层党建绝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个中奥妙需要逐渐领悟。 针对政工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机施集团党委多措并举,着力打造青年政工人才蓄水池。通过“压担子”定向培养,我被党委派驻上海中心这一重大项目担任党建指导员;通过“拜师学”,我积极抓住上级党组织先后为我安排的3位有着丰富政工经验的“老法师”结对带教的机会,有疑惑必问;通过“平台学”,我主动融入集团党委精心为我们搭建的青年思政工作者协会,参与每季度组织的寓教于乐的专题活动;通过“新媒体”,我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多元化宣教平台,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吸引力;通过系统化培训辅导,我们青年政工人员成为“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动起来能干、静下来能想”的专业人才;通过考核、激励措施,集团党委让项目专职党支部书记享受项目副经理待遇,并设立项目党支部书记助理职位,实现了个人成长成才与公司经营生产发展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