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 19:48:13 来源:中国党建信息网
十二五有望全面和超额完成:2011年跨上千亿平台,连续三年实现年均百亿增长,五年实现营业额翻番。中国建筑新高度不断被刷新:从东方明 “十二五”有望全面和超额完成:2011年跨上“千亿平台”,连续三年实现年均“百亿增长”,五年实现营业额翻番。中国建筑“新高度”不断被刷新:从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到上海中心大厦,上海浦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几十栋摩天大楼,大多出自于上海建工之手,陆家嘴金融城85%的标志性建筑也都有上海建工建造。“后世博”的“走出去”取得新突破:实施“全国化”战略,优化重点区域市场布局,着力深耕十城、拓展百城,打造“融入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市场体制机制升级版;在海外以区域经营为基础,实施援外工程与国际承包、投融资并举的发展模式,先后在2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项目。 上海建工集团保持多年来的持续稳健发展,得益于集团党委围绕“三个聚焦”,矢志不渝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聚焦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优秀人才培养。上海建工集团每年承担的上海重点工程实事项目占到本市的50%以上,集团党委坚持把重点工程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立足“建一流工程、塑一流精品、育一流人才”的主旨,通过设立见习制、导师制、助理制和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给优秀青年搭设施展才能的舞台,先后输送万余名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上一线、进项目,实施组合式的培养,让他们参与施工组织协调和项目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实践中使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各级党团组织的联手“推优”,被充实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在集团管理的350余名在职领导干部中,有重大工程项目经历的占到60%以上。 聚焦产业链拓展,加强领军人才选拔。根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上海建工集团通过中国上海外经集团、市政设计总院和久创建设管理公司等加盟和两轮重组,实现了整体上市,进一步增强了施工设计一体化、工程总承包总集成和海外经营能力。围绕拓展“三个市场”、推动产业链发展等一系列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步骤,集团党委积极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民主推荐、竞聘答辩等方式,择优选好用好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近年来,结合集团所属施工企业的集团化改制,先后对11家单位正职领导进行交流;为加快推动基层企业的转型升级,先后将集团总部职能部门8名负责人,充实到各子集团担任主要经营者。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联动,集团党委还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有多名优秀干部通过跨行业、跨专业的交流,担当起企业领军人才的重任,有效促进了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建材、房产开发及基础设施投资等“五大事业群”的联动发展。 聚焦“全国化”战略,加强属地化人才开发。近年来,上海建工集团加快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转变,上海、国内、海外市场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国内市场新签合同额占到三分之一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京津、成渝、中原等地区均有一批成熟的市场,尤其是天津、大连、南京、南昌、杭州、广州等十大城市的在建工程合同总造价突破900亿元。为了加快实施“全国化”战略,集团党委积极动员和鼓励优秀人才志在四方,刘振鹏、费跃忠、黄震、陈新、李志宏等一批在开拓外埠市场取得良好业绩的“领头羊”,相继被选拔到企业或条线等主要领导岗位。不少基层党委也积极选派青年骨干和后备干部到外地市场挑担子,强调要优先选拔有外地项目经历、并取得群众公认的优秀青年干部。去年以来,集团大力推进属地经营,探索推进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属地化公司,明确要从组织架构、人员归属、资源保障等方面实现真正落地。集团党委配套成立课题组,就属地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先后走访广州、珠海、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听取各个区域公司的意见建议,并就加强属地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十城百人计划”等,将下发指导性意见。“十城百人计划”明确从“十三五”起,在十个重点城市中培育百名高端人才,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配套措施的激励与培养,包括在劳动关系、社保医保及职称评聘、执业资格等培训,与当地落地接轨,以及输送到上海总部及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培养使用中与上海本地人才一视同仁等,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重点区域市场的领军人才。 (上海建工集团党委组织处 王春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