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交流

上海建工集团:“五个优化”创造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日期:2018-11-11     点击量:

来源:市国资党委    发布时间:2018-11-11

       (上海基层党建网)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站在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和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战略高度,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集团党委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不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动力源,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占得发展的先机。集团各级党政班子牢牢把握厚植人才基础的导向,全方位集聚优秀人才。目前,集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2人,国家级设计大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5名,上海领军人才1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11人。拥有百名博士生、千名硕士生、万名本科生。
       优化用人导向,干部选拔与人才储备持续加强
       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领导干部的要求,集团党委明确“对工作有激情、对企业有忠诚、对事业有担当、对职工有感情”的“四有”干部素质要求,扎实推进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各级领导班子平稳实现从50后向65后、70后为主体、80后为重要补充、90后为重点扫描的干部新老交替的格局。330余名集团管理干部中,70后干部114人,其中正职20人;80后干部13人,其中正职1人。70后、80后干部占集团管理干部总数的38.4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80%。
       “功以才成,业以才广”。集团把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作为培养干部的主渠道,立足从重大工程建设、重点区域市场、重要发展领域优先选拔干部,通过参与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国展中心和港珠澳大桥澳门旅检大楼等工程建设,参与EPC、PPP和数字化建造、装配式施工等项目管理和科研实践,参与城市更新、生态治理等新型领域攻坚克难,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干部挂职锻炼,相继选派65名年轻干部到市建交委、国资委、水务局及雄安新区、西宁建委等轮岗,提升干部宏观思维能力;实施干部跨单位、跨领域交流,促进五大事业群产业联动、转型升级。抓好近两轮优秀年轻干部推荐选拔,450名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进入后备干部梯队,为推进干部梯队建设、促进集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优化人才配置,市场引进与高校招募持续推进
       依托上海建工整体优势,建立两级招聘信息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形成集团政策指导和各单位自主招聘相结合的配置体系。持续多年“社招+校招”保持“双千五”的高位运行,仅“十三五”以来的,累计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5300多名,其中985、211高校招聘数达到近1600名,有效改善了员工队伍结构;社会化引进了一批高中级财务、法务、投资、金融、审计等紧缺型专业人才,逐步解决部分领域的人才匮乏等问题。
       面向全国,广纳英才,是全国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集团各级党政大力推进全国化人才本土化和本土化人才全国化,至“十三五”中期,国内市场从业人员累计达到11000余人,形成长三角、西南、中原、华南、东北、京津翼等重点区域的合理分布。一方面,动员组织一大批有志于“四海为家”的“走出去”人才,选派有担当作为、谋事创业精神的优秀领军人才担纲,另一方面,积极集聚一批全国化优秀人才,加强本土化队伍储备。各单位注重大胆选拔培养优秀全国化人才,目前,相继有300多优秀全国化人才进入区域公司班子和中层干部岗位,全国化人才将成为集团全国化发展、开拓外埠市场和项目管理的中坚力量。
       优化教育资源,党校与管理学院建制持续强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7年11月,集团党校、管理学院同时揭牌成立,这是在集团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和集团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教育资源和培训体系建设的又一次升级。集团党委确立了强化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办教宗旨,实施党校教育与职业培养“双轮驱动”、政治轮训与能力认证“双管齐下”的培训格局,使之成为集团培养领军人才的重要平台、优秀人才的孵化器,成为职业开发、知识沉淀、文化传承、战略思维推动的重要基地。2016年集团打造网上学习平台,建立了全地域无时差的培训空间,学习平台惠及300多名集团管理干部、9000多名党员和三万多名职工,覆盖企业发展战略、基层党建、党员教育、项目管理、高新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体系。
       千锤百炼始于学。集团党委注重发挥党校思想熔炉和管理学院学习阵地作用,确保每年领导干部政治轮训班、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有序开展。2018年元旦,集团新提任的基层单位总裁进党校“淬火”、集中培训“充电”。党校还承办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党群干部和党员发展对象轮训。管理学院加强职业资格开发和专业、技能培训,开通“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开发建筑施工、市政工程、建材及混凝土等专业课程,至“十三五”中期,培训总人次突破十万,注册职业资格人才6055人。被市人社局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市级基地,进入中国“企业大学”50强。
       优化用工管理,工匠示范与职业发展持续深化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集团大力弘扬和传承上海建工执行力、诚信和工匠精神“三大文化基因”,开展“讲好建工故事”,开通“青年之声”,组织职工参与商务、技能比武和各种形式的立功竞赛、建功立业活动,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务实奋进的劳动热情。集团扎实推进各层面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实施企业领导人员、高中级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相互动,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人才的岗位任用标准体系。在22家已经实施职业通道建设的单位中,有11家单位开展绩效评估并实施内部专业系列岗位的首次晋升考核和套级。
       匠心筑梦,示范引领。组建并发挥4个技师工作室和16个劳模工作室引领作用,通过“名师带高徒”,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绝招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效应,陆凯忠技能大师工作室、陈耀峰盾构电气维护工作室、王斌隧道测量工作室、张雄伟焊接工作室等,在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成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育中高级技师456人。在关键岗位、特殊工序试行首席技师制,8人获“上海工匠”命名。
       优化激励机制,评价体系与薪酬保障持续完善
       集团将绩效考核作为实现企业和干部职工共同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落实分层分类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述职评议、董事长报告工作和总裁述职讲评、各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三年业绩考评。结合职业通道建设,对管理层面人员,评价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对项目及技能人员,评价实际操作技能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探索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于员工培训、职务晋升、岗位变动、选拔任用和薪酬调整等相关办法。
       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集团坚持事业育人、待遇留人,坚持考核与激励并举,鼓励干部和职工要有担当作为。推出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集团管理干部两级中长期激励,健全核心员工持股计划,探索区域公司核心员工中长期激励等机制。不少单位还辅之于各种福利保障办法,采取年金激励、补充公积金和创办“人才公寓”等举措,着力解决工作、安居、医疗等后顾之忧,让广大职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分享到:
首页
关于我们
集团简介 董事会与高管团队 组织架构 企业荣誉
新闻中心
集团要闻 媒体报道 图片新闻
业务领域
建筑施工 设计咨询 房产开发 城建投资 建材工业
企业文化
文化理念 员工风貌 社会责任
科技创新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 领军人物 科研项目 科技成果 主要装备 研发平台
投资者关系
公司章程 股东回馈 股东大会 公司公告 定期报告 经营简报 重大项目 投资者服务 可持续发展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建工青年
服务中心
加入建工 联系我们 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