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集团承担修缮任务的四川中路133号,是外滩的重要第二立面建筑。项目自去年3月开工,遵从最小干预、真实性、可逆性、完整性原则,修缮建筑外立面并恢复局部室外装饰,室内通过机电更新、重点保护空间装饰修缮和局部装修等措施,全面优化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品质,提升历史建筑整体风貌和使用功能。 四川中路133号原是卜内门洋行大楼,1923年建成。大楼外观是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外立面有大量巴洛克风格装饰。1994年被认定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二类。 在大楼修缮过程中,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挖掘近代历史建筑修缮的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着重做好对原物件的保护。外立面修缮水刷石外墙由于历史年代较久远,多处颜色不一,经过去除植被、去除构件、空鼓检测、凿除空鼓、外墙清洗、排盐杀菌、基底处理、修补养护、墙面拼色、涂刷保护剂等多个步骤,期间项目部请专家出具每一块颜色拼色的指导意见,再进行针对性施工。钢窗人工出白除锈,最后做黑色氟碳漆,修缮后钢窗开关滑顺,补齐铜制五金后尽显古雅。室内修缮水磨石通过基层处理、分格条镶嵌、抹石子浆面层、磨光、涂刷草酸出光、找蜡抛光等步骤,尽量恢复原状。木构件出白重新油漆,耗费大量人工出白,保证基层完全清洁,修补木构件后重新做清水漆,清水油漆温润光洁,木纹理完整自然。室内铁艺、石膏天花也按原状恢复和修缮,做到修旧如故,恢复大楼内装饰昔日的风采。 在大楼修缮的过程中,工程师们不仅保留传统专业工艺技术手法,还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工程部分重难点区域修缮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大楼需要恢复入口门头的盾形纹章花饰。大楼原有的混凝土盾形花饰设计图纸已经在上世纪60年代灭失。项目团队采用三维数字扫描与逆向建模相结合的技术,首先对花饰造型进行还原。在材料选择时,考虑到固定混凝土花饰会对大楼外墙造成较大损伤,且原结构是否能够承受此新增荷载也有待商榷,为了杜绝安全隐患,项目部决定选用具有极低吸水性、低热导系数、高抗压性、抗老化性的XPS(挤塑式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作为主要材料,并根据盾形花饰的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出盾形花饰的基层,然后再使用传统水刷石工艺粉刷出水刷石盾形花饰面层,最终恢复大楼门头的盾形花饰。大楼东立面实腹钢窗上的铸铁茛苕同样采用3D扫描进行测量出模,并应用3D打印进行样品确认,最后进行复原安装。在原始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一些加固措施,防止花饰拉扯实腹钢窗,顺利复原东立面钢窗的茛苕花饰。 历史建筑是城市无法复刻的文脉印记,因为历史建筑的存在才让城市拥有独特魅力。装饰集团在传承与焕新中,让历史建筑延续珍贵价值,唤醒城市“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