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承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合肥先进光源项目取得最新进展,顺利完成直线加速隧道结构封顶的关键节点。 合肥先进光源是国际最先进、亚洲唯一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8万平方米,包含主体建筑、能源中心,以及测试楼、服务楼等配套建筑,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只巨大的“灵眸”。 合肥先进光源项目主体建筑是开展光学科学试验的重要载体,主要分为250米直线加速隧道、100米输运线隧道、周长480米的电子储存环隧道、线站大厅、内设备厅及环周裙房等。 精准施工,实现毫米级精确安装 合肥先进光源项目主体建筑基础底板厚度为1.5米,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由2327根直径0.6米的桩端注浆钻孔灌注桩直插中风化岩层4米,形成大体量的桩筏基础结构体系。由于所在区域地质条件不均匀,岩层界面起伏不定,场地内每根工程桩的长度“独一无二”。 项目团队根据地勘资料,在基础结构BIM模型中采用插值法建立岩层界面数据组,按照入岩4米标准测算每一根工程桩桩长的精确数据,并对工程桩成孔深度、钢筋笼下料和混凝土浇筑方量等进行全面精准控制,确保误差在±0.3米之间,高精准度完成了工程桩施工。 为确保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复杂仪器装备在建造阶段的精准安装调试以及运行阶段的稳定可靠控制,这个工程配置了准直系统,由按城市原点标准设置的7根嵌岩准直桩(长度30米)和贯穿覆盖整座建筑的静力水准装置组成。 其中,7根准直桩采用下段嵌岩+上段悬臂隔离的结构形式,15米长悬臂段设置外径1.1米的双层钢护筒,像保温杯一样隔绝外部土体变形及环境振动对桩身的影响。 为突破准直桩高效高精度安装施工技术瓶颈,项目团队设计了可实现垂直度精准控制的十字形工装系统,经过周密筹划和施工推演,制定了详实的施工方案。现场仅用3小时就完成了首根准直桩的高精度安装作业,前后历时10天完成全部7根准直桩施工。 经第三方检测单位实测,所有准直桩安装精度均满足设计要求,桩中心平面定位偏差普遍小于5毫米,最小偏差达到1毫米以内。 精工细作,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面对2.5万平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总量超5万立方米的主体建筑基础底板及直线加速、输运线隧道等墙顶结构施工,项目团队秉承“精工细作”的建造理念,将储存环隧道、线站大厅底板划分为30个分区,直线加速、输运线隧道底板、墙顶结构分为9个分区,合理策划、科学衔接各分区的施工步序。 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顺利浇筑,项目团队加大数字化赋能,运用全过程的BIM模型平台对施工流程和工艺进行反复论证,并制定了分阶段跳仓施工的浇筑计划。 合肥先进光源项目开展底板结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阶段,正值今年夏季罕见的连续极端高温天气,持续处于“蒸烤模式”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难度可见一斑。 项目团队提前部署温控管理方案,技术上通过混凝土拌合用水加冰、粗骨料井水浇灌等必要措施,有效降低温度,并将所有混凝土浇筑时间改在夜间进行。 项目目前已完成了主储存环12块底板、直线加速及输运线隧道8块底板、7块隧道墙顶结构等近4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施工。施工至今,工程混凝土成型质量优良,材料色泽、平整度均达到较高品质。 精益求精,搭建微振动纳米级监测平台 屏蔽电子辐射是同步辐射光源项目的关键技术要求,为保证直线加速隧道和储存环隧道内的电子辐射源不泄漏至外部,对项目混凝土干重度提出了不小于2.35t/m3的指标要求。 针对合肥地区混凝土粗骨料石灰岩原材重度普遍较轻的现实情况,项目团队基于周详的考察调研,选用产自湖北的重度较大的玄武岩替换部分石灰岩,经过全面的混凝土试配及验证,提出了屏蔽电子辐射混凝土配合比方案。 在直线加速隧道结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主动将进场混凝土的重度指标要求提高至2.41t/m3,并对每一车混凝土的湿重度进行实测,确认合格后方可入泵浇筑,经第三方检测单位实测,屏蔽辐射混凝土均达到质量要求。 为了满足精密光学仪器的苛刻试验条件,合肥先进光源项目主体建筑储存环隧道、直线加速隧道、输运线隧道的不均匀沉降要求达微米级,基础结构地面振动要求达到纳米级,远超常规项目的建设标准。 一建集团制定了跟踪施工全过程的微振动监测方案,采用高精度三向加速度传感器,搭建了结构微振动监测平台,目前已完成多种工况下底板结构振动监测。项目团队将采用主动施工控制措施,以满足底板结构在任意1秒内1-100Hz频率范围内RMS振动位移积分值小于30纳米的技术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