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体操中心这座承载着上海市民20多年记忆的体育场馆,正加速回归。近日,随着最后一块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由上海建工承建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工程地下结构施工部分圆满收官,正式转入体操馆主体地上钢结构施工阶段。 伴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重塑、生活品质的跃升、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发展动能的转换,上海建工运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赋能城市更新范式“革新”,通过大量的城市更新实践案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历经二次更新,将打造成为集体育竞技、文化演艺、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又一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前身是沪西体育场,坐落于内环高架与武夷路交汇处,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1997年,沪西体育场改造升级为上海国际体操中心,其独特的扁平球体造型,配以哑光银色铝板和蓝色环形窗带,整体造型如“玉盘托明珠”。 此次,迎来二次更新的体操中心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地下室由原有地下一层增层开挖为地下四层,地下挖深达21.5米,地上拆除原有的体育场馆,新建一座地上三层综合性甲级钢结构体育建筑,包含主体操馆和训练馆。主体建筑设计仍保留对原有体操中心的传承,球体形状宛若一颗晶莹的“夜明珠”,球体高度49.5米。 整个场馆有将近5600个座位,可以承担世界单项顶级赛事,叠加在最上层的小比赛场馆可容纳1170位观众,将作为全民健身场所,可以举办羽毛球、乒乓球等赛事活动。 8月8日上午至8月9日凌晨,经历连续奋战,体操中心二区混凝土浇筑任务顺利完成,地下结构整体“出零”,转向体操馆主体地上钢结构工程。 主体操馆地上钢结构外形为一个近百米的半球体,由半球形网壳结构与主体钢结构两个独立体系组合而成,主体钢结构在30.60米标高楼盖处存在有跨度达84米的双向正交钢桁架体系,总重量达到3600吨,为超大跨度钢结构。 项目团队将在今年下半年迎接钢结构整体提升的挑战,计划采用“超大跨度桁架平台整体提升施工技术”及“网壳幕墙一体化二次整体提升施工技术”,致力打造一颗崭新的文体“夜明珠”。 |